二、自然无为的老子哲学(第2/2页)

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用更宽阔的眼光看待技术,不陷入技术至上的泥沼,道家的思想显然对我们有启发意义。

不争的哲学

老子从他的自然无为哲学出发,对于人的行为方式,提出了“以柔弱胜刚强”的观点。老子的时代充满了连绵不绝的战争,思考战争,成为当时思想界的重要课题。反对战争也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如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孙子思想,提倡“兼爱”而抨击攻伐的墨子思想,提倡仁政、反对征战的孟子思想。老子“以柔弱胜刚强”的哲学,则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战争形成的根由。

老子认为,战争是由人的欲望膨胀所引起的,为了满足欲望而产生争斗,争斗的升级,便酿成了战争。正因此,老子哲学的立足点在“不争”。老子认为,争强好胜,是衰落的根源;而清净无为,则可以合于自然无为的生命之道。

宋   佚名   寒山行旅图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具有最高的善。老子以水来作比喻,突出他的“不争”哲学思想,与恶意争斗的丛林法则相区别。老子说:“水善万物而不争。”水的最高的德行就是“不争”。在老子看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情受欲望驱动,好高而恶下,而水却永远地往下流淌。水是生命之源,可以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生命,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水作出巨大的贡献,又不计较自己的得失。水在最低、最平、最静之处,包容天下一切,映照万物。水选择了一条和利欲熏心的人完全不同的道路。

个园一角

老子哲学并不是弱者的哲学,他的哲学充满了力量感。老子认为,水在柔弱宁静中,积聚了强大的力量,可以冲破世界上的一切障碍。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是柔弱胜刚强的典型。水因为不争,不为利欲所驱动,所以能无往而不胜。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意思是说,知道了刚强,却要立足于柔顺。老子并不是一个喜欢失败的人。但他认为,要使自己变得强盛,不是靠恃强凌弱,而是要从弱处做起,像水那样,在低处凝聚力量。放弃逞强的欲望,是获得强盛的根本途径。

在老子看来,柔弱不仅是获得强盛之道,也是保全生命之道,柔弱是生命的象征。他打了一个比方:人活着的时候,他的肌体是柔弱的,到了死的时候,肌体就变僵硬了;植物也是这样,有生命的植物,绿叶摇曳,花儿绰约,等到它枯萎,就显得枯硬。老子用这样的比喻说明,坚守柔弱之道,其实就是保全生命。人类能够奉行“柔弱”之道,正是避免争斗的最好方式。

回到“婴儿”状态

在老子看来,这世界熙熙攘攘,为名为利,吵闹不休,而他却走着另外一条路,追求淡泊、宁静,面对各种诱惑,心里不起一点波澜。他说,他宁愿做刚刚出生的婴儿。

老子说自己愿做一个婴儿,并不是说他愿意年幼无知。他说“圣人”——具有最高德行的人,个个都是婴儿,人的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回到婴儿的状态,“复归于婴儿”。

婴儿的状态,无知,无欲,纯静,真实。老子的婴儿状态就是拥有“童心”、“赤子之心”。婴儿脱离母亲子宫的第一声啼哭,是那样的清脆响亮,老子认为,这才是真实生命的呼唤。

人来到世界上,随着身体渐渐长大,接受社会的习惯,获得外在的知识,原来洁净的心灵,渐渐涂上混乱的颜色,人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虚假。人被文化所熏陶的过程,其实就是渐渐失落真性的过程。

在老子看来,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本色”的背离。人类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是“装饰”的过程:语言是对交流的“装饰”,衣服是对身体的“装饰”,房屋是对居住方式的“装饰”,国家政治是对人类组织方式的“装饰”,等等。

这种“装饰”,常常引起欲望的膨胀。在欲望的驱使下,人们互相倾轧,争夺不休,战争也骤然而起。老子打了一个比方说,自然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人世正好相反,是损不足而补有余,越是贫穷的人群,越是去掠夺他。

这种欲望的膨胀,不但破坏了外在的世界,也毒害了人的心灵。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意思是说,漂亮的颜色迷乱了人的眼睛,繁复的音乐损伤了人的耳朵,贪恋于世上的美味,最终破坏了口味,整天纵马打猎,使人心发狂。欲望扰乱人宁静的心灵,人们在欲望的大海中泅渡,最终会被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