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第2/2页)

这次六个村子的村长主动找到上次负责到他们村子采买红薯的人,表明要把今年的红薯献给朝廷。负责人不敢隐瞒皇上,当即将事情查探清楚报了上来。其中村长如何劝说赵老汉,如何借用赵疏桐名义说服了其他五个村长,赵疏桐从始至终都没有出过面,还有村长泄露出去的一些小心思都查清楚了。

但是皇帝并不在意这些小心思。

他让人将裴侍郎和赵疏桐叫到御书房。

“石台村真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先是出了爱卿这样的俊杰,后又有村民仁义为西北百姓献粮。”皇帝对着赵疏桐夸奖道。

皇帝的心思一般都比较深,赵疏桐也拿不准这位到底是真夸还是假夸他,“皇上谬赞,村中的先辈一直以安分本分,忠君爱国教导我们这些后辈。这次能有机会为朝廷为受苦的同胞尽一些绵薄之力,是我们的福分,村中的青壮妇孺都以此为荣。”

“好一个安守本分忠君爱国,抱素怀朴之乡,爱卿的父亲一人就献上了二十万斤红薯,果真是家学渊源,虎父无犬子。”

“皇上容禀,臣快而立的时候才得一子,父亲盼孙已久欣喜异常,因此将过去一年种下的红薯,都捐了出来给小儿祈福。”

“老人家也是爱孙情深。”

百姓都向他表达了自己的忠心,又献上了粮食,皇帝这头自然是不能小气不给赏赐的。

自从得到两样高产粮食,他就有意在民间大力发展农业。

皇帝之前就有设立一些无品无级无俸禄只有个名头的农官,奖赏各地的种田好手,鼓励百姓努力耕种的想法。本打算等西北的事情过去,再推出来。如今石台村等六村给西北捐了四百万斤粮食,正好把这个想法给推出来。

皇帝也打算给几个村长还有赵老汉和赵老汉一样捐了二十万斤红薯的五堂叔都封个农官当当,赵疏桐赶紧站出来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