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辩到你无言以对(第2/3页)

我相信,台上屏风上几百个字,刚刚各位老师应该没有谁特别留意到个别的字吧?”

几位老师不语,李凡继续道:“再说回这个字,因为8件古董并不是特别有名气,又比较分散,国内有四件,剩下的在国外,细心留意到这个细节的学者,我认为不会很多!

这在行业里是个极其冷门的见识,冷到很多专家都可能不知道!如果造假者对此恰好了解,那他打算骗谁?

骗小白?骗入门者?如果打算骗大众,繁体字足够了,你弄个通假字上来,估计还得逢人就解释。而关键是,你解释了之后,人家相信你么?

况且,这屏风即便是现代品,这木材这手工这宝石,你想买下来这现代品最少也得二百万开外。

普通人消费不起,收藏家你骗不到,有钱人会找人掌眼,所以作假没太大的必要。”

吴龙道:“但是,在这个行当里,有些高级赝品就是要坑骗高手的!著名的‘八幅画’事件李凡你知道吧?”

又抬杠!

如果以这种态度穷追不舍地问下去,是没有尽头的。

非得用10%的可能发生的事情去质疑90%的正确性,这,就是某专家在下意识地尽量维护自己在鉴定方面的权威性。

李凡笑容没了,声音略冷:“‘八幅画’事件和这屏风有着本质的差别,不作讨论,我再归拢一遍。

这件屏风如果是造假的,那么,需要以下条件同时触发:

1,造假者是个大师级别的人物。

2,大师意恰好想到了用这个字造假,其他通假字都没想到。

3,造假的目标客户是,高端收藏家或者学者,能和造假者产生学术上的共鸣。

大家可想而知这三条同时触发的可能性。

当然,老师们的假设也可能发生,比如说张三知道李四了解这个字,然后费尽心思作假来对他诈骗。这种情况有,但是是特例事件。

用特例事件来否定普遍问题的话,我认为是,是本末倒置。”

李凡说到这儿,看了看三位专家,继续道:

“而最关键的一点,造假者既然耗尽了极佳的木材、上好的宝石和精巧的手工,大费周折地折腾一番,连‘驩’字这个微乎其微的细节都考虑到了,这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将屏风定义为乾隆年间的古董。

这个大家没疑问吧?

可是,所有方面都是精妙至极,可为什么却把最显眼的地方忽略了,为什么这个屏风不做旧?而是如此的崭新?

如果是打算制作成赝品,有脑袋的人都会人工做旧,这,是最大的漏洞,完全不合理!”

专家们被辩无言,观众们猛地点头同意:

“对哈,我怎么没想到这层呢?”

“李凡说得有道理,如果费劲巴力地耗费心神地做个假,结果反而把表面工作丢了,这连脑残也不会去干啊!”

“大家看啊,专家被李凡说没电了!”

……

“诶,你说有没有一种可能,造假者就是分析到了买家的这种心理,然后特意没做旧呢?”

“去去去,像你这么质疑下去,整个世界都乱套了。”

李凡道:“总结,从这个‘驩’字层层分析,这件屏风造假的概率极低!它,应该就是乾隆年间的。”

王华道:“也可能是现在的工艺品,也没打算造假,就是仿古而成,正常销售。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尼玛,好讨厌,又抬杠。

要是这么抬杠的话,给你们一根杠杆,你们都能把地球翘起来。

李凡一句话,你们10句话,李凡提供10种思路,你们联想到100种质问,什么时候是个头?

乍一看这问题问得很合理,人家问得没毛病啊,但你一细想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试问,哪位专家这么鉴定藏品了?如果按照这种疑问进行下去,基本没有任何古董能一锤定音!毕竟假设谁不会?推测谁不会?

李凡脸色徒然冷淡,他刚要说话之际,管彤气呼呼地站了起来。

她道:“我有话要说,我认为老师们考虑问题不对。

李凡说这个是乾隆年间的,因为这个特殊的‘通假字’在那一时期出现过,这是证据!

如果大家觉得李凡的说法不靠谱,是错误的。那么,请以有效的确凿的证据驳斥李凡,比如说,这个‘驩’字在民国时期出现过,并不是乾隆年间特有的,这叫反驳!

而不是这个可能是特意仿造的,这个字可能是特意伪造的,目的可能是这个可能是那个,可能骗他可能骗她,咱们是推理破案啊还是鉴宝啊?”

哗!

现场哄堂大笑,这话真噎人,真狠!

李凡头皮一麻,暗道:这姑娘有点儿生猛大劲儿了,这番话把自己也挂连上了,毕竟刚刚自己也没少跟着他们推理。

王翔道:“管彤这句话说得好,咱们走偏了,接下来,咱们以证据说话,

李凡,你还有什么证据说它是真的,除了‘驩’字。”

李凡道:“其实这个‘驩’字,结合整个屏风的品相就足够了,那好,我就再多说几句吧!首先请问,三位老师认为这件屏风是现代产品的依据是什么?”

舞台上气氛有些怪,虽然不是剑拔弩张,但是却暗流涌动,大家说话声音很平和,但略带冷意,也有些尴尬。

陆馆长:“这件东西就像之前说过的,哪哪都好,就是新啊。”

李凡问道:“如果除了新这一点呢?还有其他依据么?”

三位专家再次不语。

李凡道:“首先,故宫博物院藏着一把康熙年间的太师椅,崭新有如初,比这件屏风看上去还新。皮壳的形成是有条件的,氧化是有过程的,保存得当问题不大。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故宫博物院看看。”

李凡又扫了一眼屏风,道:“这件屏风上雕刻着著名的西湖十景,有谁知道西湖十景是哪十景?”

有观众举手回答后,李凡点头,指了指其中一扇屏风,“大家知道十景中有‘柳浪闻莺’,但这扇屏风上,为什么写着‘柳岸闻莺’呢?”

大家一愣,对哈,这个怎么没人观察到?

李凡解释:“是不是有人认为这是赝品了?雕刻师傅‘刀误’了?我告诉大家,乾隆元年就叫‘柳岸闻莺’,这个西湖美景‘柳浪闻莺’是后人改的。这个在‘彩西湖十景大折屏’上有明证,大家可以去看看。

而且,风吹柳浪起,是基本听不太清莺声的。这,是我判定它是乾隆年间的证据二。

大家再看,屏风中,这个‘雷峰夕照’中有个细节,大家看塔身下面,用了大量的勾连技法,这个手艺已经失传了。

……”

说了半晌,李凡看了看高达3米多的巨大屏风,道:“这如果按照赝品处理,得损失多少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