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1章 八方支援(第2/2页)

要是加上各地的志愿者,和一些临时的义工,那数量更是庞大!

对于突如其来的志愿者大军,灾区基层干部们的感觉是复杂的。

大家都缺乏经验,甚至是缺乏信任。

对于这些开着自己的汽车,拉着药品食品,背着各种装备,眼里透着殷切泪光或举着写着各种字号旗帜的人们,干部们既感欣慰,也感紧张与头痛。

欣慰的是,在人手和物质紧张的情况下,来了救兵。

紧张的是,不知道那些写着各色文字的旗子的QQ群,微信群,有没有在民政部门的登记名单上,有没有别有用心甚至居心叵测的人。

而头痛的,则是原本就紧张的灾区供应状况,会不会因为急剧增加的志愿者人数而显得不堪重负。

这种疑虑,广泛存在于灾区各级干部们的头脑中,其实这是源于他们对志愿者这个概念的陌生。

最初阶段,整个蜀都市,负责登记和接待志愿者的工作人员只有五十人。

这样巨大的反差。背后所显示的,是政府有关部门对志愿者的热情估计不足。

虽然多数志愿者为救灾工作做出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但其中也发生了一些因情况不明而出现的过激场面。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十三日下午到十四日上午,大量超出接待能力的志愿者的涌入,而各地民政部门只能采取传统的登记注册之类的形式来进行管理,肯定应接不暇。

这种方式,肯定与如火的灾情和志愿者们急迫的心情形成尖锐冲突。

后者认为这是相关部门的官僚作派,而前者则认为志愿者不愿意接受管理。

二者之间所发生的冲突,除了是因为事情紧急,管理部门人手严重不足,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志愿者和政府相关部门彼此之间,了解太少,而误解,太深。

稍有一点点小小的风吹草动,都会被放大和被误读。

很多志愿者捐赠的救援物品上,除了写着“中国,加油”“汶江,雄起”之类留言,还写下了要将物质送到灾区群众手上,而不是基层政府手上之类的字眼。

这其中所表现出的担忧与不信任,也是长年凭印象积累下来的。

加上志愿者们本身也比较盲目,他们自发行动造成的结果,就是越有名的灾区,得到的救助数量和质量越高。

一些靠近路边交通方便的村庄,被一次又一次重复救助,而一些偏远的灾区,却因为信息的闭塞,而被忽略掉了。

这其实是一种长期积累和各行其是之下的矛盾。而灾难带来的,是一次没经过预演的突然碰撞,让这矛盾一下子暴露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