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英文撰写(第2/2页)

所以,杨锐也得想办法去别的研究所借人家的紫外分光光度计来用。

身为一名高中生,贸然去借如此重要的仪器,自然是有点困难的,杨锐只好先写部分的论文出来,再考虑借设备做实验的事。

另一方面,重测Q10的吸收系数虽然并不是多困难的事,但要证明文献中已有的吸收系数是错误的,尤其是外国文献中列明的吸收系数是错误的,还是需要非常详细的说明。

杨锐冥思苦想的写了一会,就觉得不得劲,时不时的看看手边的《脏器生化制药》,也是难以为继。

这本期刊是西堡肉联厂订的,杨锐借了几本,用来当论文写作的参考。

80年代的论文格式和30年后的很不同,而最大的不同是英文论文的写法和中文论文的写法的不同。

身为悲催的理工科研究生,杨锐以前发表的论文都是英文的。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国内期刊的牌子已经被人情关系给砸干净了,可以说是没留下几本值钱的货色,在那上面发表文章的人,十有八九是混职称的家伙。

稍微好一点的学校,都会规定研究生至少发表一篇一区论文方能毕业,而被划入一区的期刊,绝大多数都是外文的。

如果一名研究生不从研一研二就开始练习和撰写英文期刊,长的又丑,那他想要毕业会变很麻烦。

前世的杨锐是个胖子,只有努力写论文一条出路,写习惯了,反而觉得英文论文比中文论文还好写。

因为英语单词的语义比较单一,专业相关的单词说什么就是什么,需要的时候还可以生撰一个长长的词语出来,还能毫无阻碍的从资料库里检索出想要的词和文章。

中文翻译就显的太复杂了,一词数义,若是撰写学科前沿的论文,光是解释就可以再写一片文章了。

这样写了半个小时,杨锐颓然放弃,直接撕掉写好的两页纸,接着开始用英文撰写。

先写英文论文,再翻译成中文发表,在2000年左右,是海归学者写了渣文的主要处理方式,不过,随着国内期刊价值逐年降低,学校给予的奖励日渐减少,高端学生的水平增涨,这种回收利用的技术也开始传导到了学生群体当中。

杨锐不能确定自己的这篇小文章能不能在国外发表,又或者有何种禁忌,但要在国内发表,还是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写出来更好。反正,这一篇论文也不会超过2000字,即使需要翻查英文字典,也比中文撰写轻松流利。

很快,西堡中学实验室里,就只剩下了刷刷的翻书声。

不知什么时间,魏振学已然站在了杨锐身后,目瞪口呆的看着满篇的英文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