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9章 《规范》(第2/2页)

比如制药界和化学合成界的顶尖成果两步法合成维生素C,堪称神一般的作品,但出了生物界,知者寥寥。而同样做出了顶尖工作的比如陈景润,在中国人尽皆知,与其说是科学成就,不如说是《人民文学》和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成就。

陈景润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工作完成于1973年,直到1978年,都没有在社会上引起丝毫波澜,直到《哥德巴赫猜想》一文问世,一夜之间,陈景润和哥德巴赫猜想的名声就响彻了大江南北。各地的报纸、广播电台纷纷转载,党政军领导干部引领阅读……

然而,与陈景润做出了相似贡献的潘承洞和王元,却并没有收获多少社会声望。相对于陈景润证明了1+2,潘承洞证明的1+5,王元和潘承洞共同证明的1+4在学术上并不逊色,按道理说,大家都没有最终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本应该是不相上下的,但结果并不如此。

相比前人,杨锐更知道这种成果与声望不符的情况,他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在意舆论和宣传的,采访和新闻都没有断过。

辅酶Q10的生产工艺的问题,却是杨锐一直不怎么在意的部分,没想到今天放出来,一下子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力。

蒋同化顿时感受到了深刻的威胁。

他对GMP委员会也是有野望的,不希望看到杨锐这种意外因素的出现。

作为半官僚化的学者,蒋同化其实不怕那些脱离一线的学者,比项目比后台,他有卫生部的支持,这就足够了。

同样的,蒋同化也不怕那些精力不济的老年人,做《药品生产管理规定》就像是古代的修史一样,这是一项漫长而严酷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体力和精力的储备,老年人的经验再多,也是有心无力。

反而是杨锐这样的学者,对蒋同化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失去梁策以后,蒋同化更是缺少强硬的工具。

当然,蒋同化并不觉得杨锐有能力执掌GMP委员会,他自己甚至都只是将此当做一个目标而已。能够产生充足的影响力就不容易了,蒋同化更担心的是杨锐会抵消自己的部分影响。

“梁策真走了?”范成义又担心的问了一句。

蒋同化回看他一眼,道:“不走怎么办?”

“明年估计还有一次补选,这次不行,下次来也一样。”范成义更像是安慰自己。

蒋同化笑了笑,心里却不以为然,就梁策的心理素质,他是承担不起再一次补选了。

“我去会会杨锐。”蒋同化见身边几位同僚都是士气不振的模样,却是决定再开荒一次杨锐。

范成义等人假意阻拦一番,就由着蒋同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