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2章 西乡开发区(第2/2页)

直到去年,杨锐都没有在西寨子乡看到这样的现代化。

就他所知,这样的现代化,在河东这样的省份,或许要到90年代才开始逐渐实现,但是,到那个时间,城市的发展已势不可挡,最多再有一代人的努力,就将中国的农村人口掏了个一干二净。

等到那个时候,中国的乡村,就只剩下怀旧以及旧人了。

不过,杨锐入目所见的开发区,却已经没有了一丝一毫的乡村景象。

特别是深入到厂区林立的配套区,虽然开工的工厂很少,工地上干活的人,却依旧喊着号子,热汗淋漓。

“工人都是从哪里雇的?”杨锐收回目光,再用手点了点表格的肩膀。

“哪里的都有吧。”

“要优先雇咱们本地的工人,尤其是开发区这块的。”杨锐道。

“为什么?”

杨锐看了一眼眯着眼的爷爷,笑道:“乡里乡亲的,能照顾的就照顾一下。”

杨山像是从睡梦中醒来似的,眼神有些浑浊,却很清晰的吐字,道:“德被乡梓。”

这个词就厉害了,段航赶紧道;“我记住了,回去就向省里反应。”

“比例要高。”杨锐说。

“好。我反应,但不一定能成。”段航知道用工的话题敏感。用工最多的肯定是配套厂,而配套厂都是老单位新建的老厂,自然的,他们就要照顾老厂的子弟,也就等于要照顾溪县以外的国企员工了。

在中国的国企发展过程中,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有时候,为了调和地方和国企的矛盾,还会异地招工,像是同属于纺织部下属的工厂,若是被地方逼的没办法了,又没有用工名额,就可以向部里申请,要求某地新建的工厂,来我属地招收多少多少名工人。

段航本身就是国企子弟,也知道里面的复杂情况。

杨锐同样知道招工涉及的状况很多,只不过,在地方与国企的二元世界里,他本人是属于地方派的,自然要让国企多招本地工人,这是屁股决定的属性。

车行渐缓,两行绿树,出现在了道路两边。

几十秒后,华锐制药厂的大门就映入了眼帘。

大门有十几米的宽度,上方挂满了红色的横幅,下方则占满了人,层层叠叠,怕有数百人之多。

“要放鞭炮的,咱们把车停远一点。”段航提前剧透了一句,又深吸了一口气,却是比杨锐还要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