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0章 仰望感(第2/2页)

“我安排了其他人尝试其他的方案。”杨锐淡定的道:“我们在G蛋白偶联受体方面的投入还是比较大的。”

马乔利立即明白了,道:“你们有多个组在做尝试?”

“当然。苏先凯和范振龙当时都在不同的组里。”杨锐以最简洁的方式回答。

事情原本就是如此。

作为实验室的负责人,杨锐提出了方案,安排不同的研究员做验证,这就是最基础的实验室运行方案。

这就好像杨锐带队行军,在遇到岔路的时候,他固然可以根据经验和理论来决定行止,但是,他同样可以派人直接探索。

谷强幸运的探到了正确方向,仅此而已。

简单的几句话,马乔利就心中有数了。

他又问了谷强几个问题,慢慢的就将话题转向了杨锐。

学术成果归于智商付出着,并按照智商进行分配,辛勤的劳动本身,是一文不值的。

杨锐有问有答,很快在众人心里,建立了相应的形象。

随着问题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跟不上马乔利和杨锐的对话了,大多数人,也就开始将思绪集中到了项目本身。

“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解析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

“杨锐的研究推进的好快。”

“难以置信。”

几个人的低声议论,渐渐地变成了一群人的讨论。

实在是此事太过于惊人,以至于大家的问题叠出。

马乔利却是不管其他人怎么想的,自顾自的提问题。从他的角度看,现在了解杨锐,已然变成了必须的功课。

王旗代表之G蛋白偶联受体,一连被杨锐突破两道难关,马乔利只要想到这个消息传出去,所能引起的轰动,就不得不细心再细心。

不过,说着说着,马乔利的脑海中,却突然浮现出了后院中的场景。

“杨锐先生,我记得,咱们之前好像有谈到三维结构?是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结构吗?你们涉足其中了吗?”马乔利话刚出口,周围就安静了下来。

在场的学者像是被提醒了似的,看向杨锐的表情也都不对了。

想想看,如果几个月前就开始了晶体结构的重复实验,那意味着主要项目在几个月前就结束了,这么长时间,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总不可能只做重复实验,不做新研究吧。

那么,新研究……

新研究难道就是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结构?

一群生物学家抬头看向身材高大的杨锐,莫名的有了仰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