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第2/2页)

“为什么?”凯莉·拉波尔特适时的问道。

“最理想的电影评论环境,是客观、理性、深入的谈论与分析,但因为种种因素,当下的评论环境确实不理想。”

墨菲说的是实情,有太多的人或者团队,依附在电影产业上生存,如同明星一样,其中很多必须要为了吸引眼球做些什么,所以他又说道,“一些媒体或者个人使用夸张的语言和不可控的情绪来评价电影固然不可取,但他们的做法更多可以视为一种表演而非恶意中伤,因为它们的评价对象,与浮躁、苍白的风相得益彰,是一对亲兄弟。”

说到这里,他摆出了一个奥斯卡最佳导演应该有的立场和格调,“我认为真正会伤害电影的是烂片,而不是所谓的恶评!”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常识,不过放眼全世界,总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故意混淆视听。

流行文娱产品的功能之一,就是承载公众对它们的不同感受,由之衍生的话题,也是它们的价值体现。

比起遭遇各种不同声音的评价,放到市场上默默无闻才是对这些产品最大的蔑视,电影产业及其周边经济有一个观点是,骂声也是消费力的体现,优秀的企业与产品,不会担心骂声,甚至可以通过骂声制造传播效应,把坏事变成好事。

如果一个导演一部影片,连一点批评都经受不了,这种脆弱心理的形成,非常耐人寻味。

怕挨骂,是对自己产品不自信的表现,另外,还有一种最大的担心就是担忧商业收益受影响。

但在墨菲眼里,一部电影想通过票房赚钱,最基本的做法是把电影拍好,让挑剔者尽可能少的开口,真有鸡蛋里挑骨头的人,自然会有大批喜欢的观众声音把批评声音淹没。

电影拍得不好,希望有好票房,还希望有好口碑,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像《迭戈·罗斯》这次,是有人故意为之,而一些影片被海量差评乃至骂声淹没,往往是因为观众已经被骗了许多年、骗了许多次,愤怒的情绪已经无法被日常的灭火手段覆盖。

不过,墨菲不理会,并不代表没有去管,比如他的个别影迷,认为这一次又是天主教在暗中捣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