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临时性合作(第4/4页)

孩子被交换给亲生父母,一家人团聚,孩子的父亲甚至要跪下来给芬姐磕头,感谢她的大恩大德,芬姐赶紧把那位可怜的汉子搀起来,告诉这没什么,一切都是她应该做的。随即记者们围了上来,大家纷纷追问芬姐究竟是怎样发现这个孩子的。

芬姐告诉大家,她是在广州办事时,偶然遇到了一名可疑男子带着个跟他完全不搭的小男孩,那小男孩越看越像失踪的这个孩子。芬姐坦言,当时她也害怕,因为一般的人贩子都有同伙,好在她身边还有同事,仗着人多,鼓起勇气跟经过一番周旋。男子大概是心虚,最终放弃了孩子,找了机会逃跑了。整个过程,正如昨晚在网上直播的帖子里说的一样,在场的女观众都流下了泪水,大家为芬姐的正义和勇敢而感动。

正义未死,勇敢还在——一位女英雄的诞生,被拐男孩千里归家全记录。这个标题很知音体,很啰嗦,但所有人只要看上一眼,就都知道上面说的是谁。这篇报道以正版的规模被刊登在全城发行量的报纸上,并不是只为芬姐歌功颂德,其中也引用了某位知名少年儿童预防犯罪专家提供的“十人四追法”(注1),告诫市民该如何正确应付孩子失踪的同类事件。文章最后,女英雄芬姐决定组织一场慈善拍卖,为走失孩子的家庭筹款,一方面组织大家把消息广而告之,另一方面也用这笔钱帮助经济困难的家庭。就拿这次被人抱走的小男孩来说,经济收入本来就微薄的家长,如果要去寻找孩子们就只能放弃工作,可放弃了工作他们就没有了生活来源,连饭都吃不上,又怎能找孩子呢?

芬姐的提议不仅出现在报纸上,还上了电视,依然是那位女编导,现在简直成了芬姐的粉丝。芬姐原本就漂亮,这么漂亮的女人还能独自经营这么大的生意,还会关注这么重要的社会问题,和其他那些只知道买衣服打扮自己,到处炫富的暴发户太不同了。漂亮的女人特别有号召力,电视台领导也很看重这个新兴新闻人物背后的现实价值,芬姐接连上了不少通告,各类访谈,各类直播录播节目,还有杂志和报纸的采访预约都通通排满。忙得芬姐脚不点地,都得跑着去换衣服,拿着那些陆钟帮他写好的演讲稿和台词,她在镜头前往往比主持人还抢镜。

很快就有群众自发组织了一个帮助孩子回家的义工组织,公开征集失踪孩子的信息后,把这些失踪孩子的照片和义工组织的联系方式,印在芬姐出资定做的十万个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上。每一个购物袋上都有整整齐齐几十个孩子的大头照,下面写着各自的名字,年龄,以及身体特征,以免费的方式,发放给那份曾经刊登过芬姐正版报道的畅销报纸。

一时间,那些丢失孩子的家庭,早已失望的和即将失望的家长们,心中的希望又被唤醒,他们都相信。如果这些购物袋能再多一点,被发放到全国,多多少少会有几个孩子能被找回来。

至此不过半个月时间,一场由陆钟一手导演的形象工程已经收到了预期的成效,由芬姐倡议的慈善义卖也进入日程,各类拍品的征集十分顺利。芬姐许诺,一旦拍卖会成功,将把首批善款用来制作更多购物袋,要把这些孩子的消息发布到全国。

电视屏幕上芬姐的形象定格,那张美丽的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对着台下的观众们挥手致意。观众们全体起立,热烈鼓掌,仿佛站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女英雄。老韩独自坐在电视机前,毫无意识地换着台,眼皮却不住地打着架,坐在沙发上打起了瞌睡。这些日子来,芬姐吩咐好菜好汤招待,只是他和陆钟都不能出门,被软禁在这栋别墅里。

从老韩手里轻轻取出遥控器,陆钟关掉了电视,帮师父的身上盖上一条毯子,自言自语道:“师父,虽然这次的出发点是坏的,但就目前看来,咱们做的还都是好事。您放心,我会让整件事最后也有个好结局。”

注1:十人四追法,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少年儿童犯罪预防专家王大伟博士提出,该方法简单快速,是目前儿童失踪后最佳应对方案。

第一步是原地不动,第二步广播寻人,第三启用“十人四追法”。必须是母亲原地不动、父亲发动亲友10人向四个方向寻找。

搜寻分成粗细两层,第一层粗的搜寻就是在2公里以内,沿着大路赶快去追,这要安排4个人,就是一个方向起码 1人以上赶快出去追,细的搜寻就是还是在2公里之内,但要到主要的火车站、汽车站去找,也是4个人以上,分别去4个车站找。

有时候歹徒把小孩抱走后,会火速赶往火车站、汽车站,买张票马上就上车,要争时间抢速度。如果能比他快,就能把他截住。曾经有这样的真实案例,就是母亲一丢了孩子之后,马上组织人,分头追赶。结果一到火车站,犯罪分子正检票,顺利地救回了孩子。

以上步骤最少是8个人,还要有2个人:一个去报警,一个人留在家里。有时候,孩子自己能找回来。一旦出现了两三岁的孩子丢失的情况,最少要马上组织10个人,赶快出去追,耽误了时间,后果可能会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