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4章 窘迫的军转民企业(第2/2页)

大三线建设,当时的主旨思想是防战争,防空袭,大部分工厂都建在偏僻的山区,选址的首要一条,就是在工厂的周边地带,要有利于修建防空阵地。所以很多的工厂,实际上就是建在山沟沟里,两边的山岭,就是构筑防空阵地的天然屏障。

红星锻造厂亦不例外。

这样的工厂,从领导到工人,多年以来,一直都呆在穷乡僻壤,对于外界的接触,少之又少,主要信息来源,基本靠报纸和上级文件上获得。忽然转行,大多数人都顿感茫然,不知道要生产什么才好。

此种情形,在改革开放初期,曾经困扰着几乎所有军工企业的领导人。据刘伟鸿所知,辽北省著名的一家飞机制造企业,生产歼五歼六战机的主力军工厂,眼下就在生产缝纫机上的零配件。

不是缝纫机整机,而是零配件。

飞机制造厂的境况,尚且如此窘迫,红星锻造厂无论在交通便利,工厂规模,技术力量之上,都难以望其项背,军转民之后,情况之困难,可想而知。

前几年,红星锻造厂直接划拨地方,完全退出了军工企业的行列,归属平原市管辖,行政架构倒是没变,还是正县团级。

根据目前的资料来看,红星锻造厂这几年一直都在亏损,地方财政年年都要予以补贴,平原市接下了一个烫手的大山芋。

贺竞强出任平原代市长,针对国企改制工作的第一刀,便砍在红星锻造厂头上。也没有搞什么优化组合,直接就卖掉了。细论起来,也不是整体卖掉,而是资源重组。从越中那边,引进了一个颇有实力的私企老板,与红星锻造厂合作,红星锻造厂作价两千万,并入私企,平原市政府是股东,持有合并后新公司股份的百分之四十九,私企老板则持有百分之五十一的股份,掌握控股权。

红星锻造厂的全体职工,一次性下岗,优化组合,竞聘上岗。

与制革厂的情形,倒是如出一辙。

平原市已经卖掉的十几家国企,有好几家都是采用类似的合作方式。

作为老牌军工企业,红星锻造厂的职工是意见最大的,告状信也最多。鉴于红星锻造厂的规模和改制工作造成的巨大影响,刘伟鸿决定亲自去红星锻造厂了解实际情况。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保密的——刘伟东转交给刘伟鸿的三封实名举报信,其中一封,便来自红星锻造厂,而且举报者就是红星锻造厂的原厂长段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