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余庆阳心软(第2/2页)

“我刚刚从区里回来,和王区长谈了一下,接下了旅游路的施工总承包!

由我们垫资修建,区里以地皮抵工程款。”

“项目总投资多少?”

“一共二十公里的道路,双向四车道,加绿化带,加四座隧道、十二座桥梁,预计总投资不会低于十五个亿!”

“公司账上现在没有那么多钱了!

就你承诺的济州投资项目,也全部要从银行贷款!”

“那就一块吧!找汇丰银行,他们不是正在和我们谈入股淮海投资吗?

先让他们履行作为华禹投资战略合作伙伴的义务!

告诉他们,给华禹贷款一百亿,淮海投资可以继续谈下去!

不然,就终止谈判!

我们另外寻求合作伙伴关系。”余庆阳语气强硬的说道。

他对当初汇丰银行放他鸽子,还是耿耿于怀。

“贷这么多?”

“我今天在区政府,承诺在东城区投资一座万亩电动自行车产业园!

另外就是,我准备去羊城,鹏城,魔都还有津门拿地。

这些都需要用钱!”

拿地,可以分期付款,可是余庆阳要的都是大地块,单单首付也不是小数目。

余庆阳也不担心汇丰银行不贷款给他,因为贷款拿地这是地产商最长用的融资手段。

他投资的几个项目,也都非常有前景,不担心拿不到贷款。

现在世界经济出现疲软,银行,尤其是国外银行,有大量资金,急于寻找投资项目。

互联网泡沫后,银行更加青睐有前景的实业项目。

这也是汇丰银行投行部,一直想要入股淮海投资的原因。

阿吉及利亚的水泥厂,就是一个优质的实业项目。

汇丰银行投行部敏锐的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会在水泥厂还没正式投产,就开始寻求入股。

因为,他们也非常清楚,一旦投资,再想入股,就不是现在的价格了。

“好的,我会和汇丰银行方面进行沟通!”薛琴爽快的点点头。

房地产在升温,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一线城市已经掀起了地产开发热潮。

薛琴对于余庆阳要在一线城市拿地是举双手赞成的。

现在,一线城市拿地,已经不是能不能赚钱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拿到地。

只要有本事拿到地,那就稳赚不赔。

至于能不能拿到地,余庆阳一点都不担心,大不了就是放出一点华禹置业的股份。

现在华禹投资百分百持股华禹置业。

完全可以放出去一部分,换取相应的政治资源。

这一点,余庆阳已经取得了厅里的同意。

“余总,资金问题好解决,可是,咱们公司没有承包这么大项目的经验……”薛琴又提出一个问题。

“我已经让安总注册成立华禹工程管理公司。

再说,这么大的工程,肯定不是我们自己的公司能够吃下的!

肯定要进行分包,我们的管理公司这边,也就是进行统筹管理!

到时候,我亲自担任旅游路项目的项目经理!”余庆阳笑着说道。

心里也充满了期待。

上一世,他干过不少的项目,大小工程都干过。

可是,这么大的工程,还从来没有干过。

别说担任这么大工程项目的项目经理了,就连在这样的工程里担任技术员的经历都没有过。

他成立管理公司,固然是为了下一步的发展做准备。

同样也是为自己直接插手工程施工管理创造条件。

他作为集团公司老总,去插手华禹第一,第二建设集团公司和淮海工程总公司的施工管理工作,自然没有问题。

可是,一旦插手多了,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

但是,成立项目管理公司,以甲方的身份去参与工程管理,就没有这个顾虑了。

说白了,余庆阳在工地上待的时间太长了,习惯了工地上的那种生活节奏。

让他每天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签字,四处开会,他是真不习惯。

习惯是一个可怕的东西。

第二天,余庆阳拿着规划方案来到索菲亚大酒店。

工地精细化管理研讨会还在进行中。

研讨会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星期,还会持续更长的时间。

工地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管理标准。

涉及到工地的方方面面。

一个星期,也仅仅是整理出来工地临时设施建设标准。

后面还有更加细致复杂的,涉及到工程施工每一个分部分项的管理标准。

工程资料管理标准。

原材料出入库管理标准。

脚手架搭设管理标准。

钢筋绑扎管理标准。

模板支护管理标准。

混凝土浇筑,砌体砌筑等等分项管理标准。

第一套工地临时设施管理标准被采纳后,极大的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

余庆阳赶到会场的时候,大家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讨论。

会场里气氛非常热烈,大家分成好几个小组,分开讨论。

为了一个标准,这些平均年龄在六十岁的专家们,吵的脸红脖子粗。

没办法,现行的国家标准不完善,好多都是地方性法规。

一个地方一个标准。

德国,英国的标准是很先进,可是有些并不符合国情。

并不能生搬硬套。

所以,亚特伍德·马库斯,霍尔·福特的经验,只能作为参考。

而且,说实话,单轮施工经验,在场的这些中国专家,每一位都可以完爆他们。

英国,德国施工管理是很先进,可是两个国家又有多少工程?

分到他们身上,他们亲自参与施工的工程又能有多少?

他们的经验,更多是来自于书本,来自于他们国家对工程的法律上。

而中国的专家则不一样,在场的这些专家,谁要是没干过三四十个工程,都不好意思来参加这个研讨会。

而且这种差距,在未来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