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第2/3页)

等等,谈到货运公司就不得不联想起后世日渐崛起的物流企业,堪称货运界的一颗新行星。难怪范晴雪感觉云简的名字耳熟,云简在后世可谓是物流公司的鼻祖级人物,不到四十岁她的公司便成为华国百强企业,身价十几亿。

看来二哥是傻人有傻福,抱上了未来物流大佬的大腿了。

范晴雪轻轻啧了一声,隐晦地瞄了一眼满脸视死如归担心一不小心走上犯罪道路的范卫华,微微一笑。

“放心吧,现在国家主要领导人对可以推动市场发展和提升市场活力的买卖行为是赞同的,毕竟咱们和苏联老大哥学的全民计划经济已经不再适应国情了。”谢青瑜修长的双腿交叠在一起,姿态清贵而优雅,端着茶杯的指节透着常年不见光的白皙。

虽然谢青瑜绝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不问世事,但是他可以直接接触到不少上层领导,从他们偶然的交谈中依旧探听到不少内部消息。

范卫华最后一丝顾虑被谢青瑜的一席话彻底打消,“既然谢同志都这么说了,那我还有什么好怕的,只不过……”他放慢语调,垂下眼眸,“我手头只有1000多块钱。”

之前大哥一家和范晴雪搬到日化厂的家属楼住,机械厂的房子归了他,后来他补偿给他们一笔钱当做买房钱,因而自己手里的启动资金并不多。

“我这儿还能凑个1000多。”云靖在心里默默算算账,片刻后轻声说道。

两个人加起来才2000多块钱,听起来是很多,但是如果用在做买卖上,简直是少的可怜。

何诗曼左看看愁眉不展的范卫华,右看看咬唇深思的云靖,最后视线落回叼着烟却没有点燃的范卫东身上,伸出食指轻轻戳了戳他。

范卫东的烟瘾犯了,不过因为何诗曼和范晴雪不爱闻烟味,所以他只是放在嘴里没有吸,被何诗曼戳了一下胳膊后,他连忙把烟塞回烟盒里,轻咳一声。

做为多年的恩爱夫妻,何诗曼一个眼神,范卫东就知道她的意思,略微沉吟两秒对着范卫华说:“我和你嫂子这里能拿出3000块钱,算是入伙费吧。”

“我也掏3000块钱入伙。”范晴雪勾唇浅笑。她手头加上谢青瑜交给她的钱总共将近五万块,不过这些钱她另有用途,没打算全拿出来。

而且对于大哥大嫂和二哥来说,她摆在明面上的钱只有卖售货员工作的2000块和最近半年的工资以及学校的奖学金,一下子掏出来太多的话反而惹人生疑。

他们倒是不担心云靖会骗他们,如今国家对于人员流动的管理力度依然很大,前脚云靖卷款私逃,后脚公安就能逮到她枪毙。

见家里人这么支持自己,范卫华和云靖深深地对视一眼,满脸感动。

“你们放心,我们一定不会辜负你们的信任。”云靖起身一一对范晴雪她们鞠躬表示感谢。

范晴雪伸手拦了一下,声线温软,“小靖姐,不用这么客气,以后大家都是一家人互相帮助也是应该的。”

云简和范浅睡醒后手拉手揉着眼睛推开卧室的门时,大人们已经商量好了进什么货、可以在沿途的哪里售卖和利润分成等等一系列问题。

谢青瑜边品茶边微微笑着注视侃侃而谈的范晴雪,眸光未曾有片刻分离。

从范卫东和何诗曼的家里出来,谢青瑜表示他要回一趟以前的研究所,范晴雪点点头,“你去吧,回来的时候你和大哥一起住到我的屋子里,我跟大嫂还有小深、浅浅一起睡。”

送走谢青瑜,范晴雪溜达几圈后直奔红旗日化厂的厂长办公室,准备跟许加厂长了解一下通用机械厂的情况。

许加和临景市其他四家国营工厂的厂长比较熟,也许他知道一些准确的消息。

通用机械厂做为临景市效益最好的龙头工厂,怎么会突然传出风声要裁员呢?

“笃、笃”轻轻的两声敲门声响起。

“进来。”

范晴雪迈进厂长办公室,一抬眸发现办公室里除了许加,唐仁锦竟然也在。

“许厂长、徐副厂长好久不见。”她扬起清甜的嗓音和老熟人们打招呼。

“是小范同志啊,真是好长时间没见了,听说你现在是京市日化厂的研发部主任了,恭喜恭喜啊。”许加笑眯眯地说着,然后加大音量呼叫隔壁房间的许俊,“许秘书,快帮小范同志倒一杯好茶。”

唐仁锦的音调压着笑,朝她挑挑眉,“小范同志休假了?”

范晴雪笑着和他们聊了起来,话题慢慢转移到通用机械厂上,“我听说机械厂要裁员?说什么双职工只能留一个?许厂长知道内情吗?”

许加抬眸有些犹豫,不知道该不该透露出去,别开眼深深叹了一口气。

“陈厂长纯粹是胡闹,咱们甘平省又没开始国企改制,他有什么资格裁掉那些正式工。”

“机械厂的效益不是一直不错嘛,不应该走到裁员那一步吧?”

“说来话长,陈厂长上半年的时候不知道从哪儿找到一个德国的大客户,订了特别大一批轴承,等交货那天德国人一检查,发现机械厂生产的次品率居然高达32%,那个德国人一生气不仅没要那批货,还通过临景市政府向机械厂索赔50万违约金。”抿嘴用鼻腔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这不,机械厂一下子垮了。”

唐仁锦显然也知道这件事,补充道:“后来临景市政府想办法把检查合格的产品辗转卖了出去,剩下的不合格轴承扔进了废品回收站,损失一律由机械厂自己承担。”

原来还有这么一回事。

范晴雪拧着眉沉思,很多国企职工自诩端着铁饭碗,吃着大锅饭,劳动态度特别不端正,迟到早退磨洋工的现象屡禁不止,再加上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匮乏,国民对产品的要求仅仅停留在“能用就行”的阶段,根本不重视产品质量。

以至于在开放初期,华国的各个国企因为质量问题赔偿给其他国家的违约金加起来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尤其是德国这种对产品质量要求极其严格的国家,也许华国的工人们比照图纸制作轴承时,觉得只要在图纸标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就可以,但是德国人的要求却是误差越小越好。

所以造成了生产者和订货者不可调和的矛盾。

“幸好咱们厂一直按照你和唐副厂长的严格要求进行生产,精油皂和二合一清洁乳的销售情况依然不错。”许加的目光垂下来,放在文件袋上的手轻轻敲了敲,示意刚沏完茶过来的许俊把茶杯放到范晴雪面前。

范晴雪笑着接过茶杯,放在手心虚虚地握着暖手,许厂长的办公室里还是一如既往的冷,仅有的一个煤球炉子上面为了省煤还封着铁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