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回各自有情成眷属未知何处觅裙钗(第4/4页)

采花贼的案子在这几县闹得沸沸扬扬,杨婉一路行来,也曾听得有人谈论那个淫邪残暴的采花贼,但因自己有事在身,不能耽搁,虽然痛恨,对这采花贼也是无可奈何,只好当做新闻来听,听过也就算了。

杨婉因为道路不熟,虽然是早半天下山,走得反而比孟明霞较慢。

这日,杨婉经过那座县城,因为时间尚早,没有进城投宿。

蒙古大军南侵的消息已传来,更兼又有采花贼的出现,是以越往北走,路上行人越少。杨婉急于赶到飞龙山去,不知不觉已是入黑时分,走到了荒山野地,错了宿头,找不着人家了。

北方的气候比南方寒冷得多,此时已是早春二月,一到入黑,阳光消逝之后,便似回到了寒冷的严冬。天上飘下鹅毛般的雪花。

杨婉情怀惘惘,本来是不愿意回忆的旧事,不由自已地涌上了心头。

她想起了与李思南在回国途中的一个雪夜,两人忍受着饥寒,却在憧憬着家室之乐。杨婉说她家里藏书甚富,李思南说人生的乐事之一,就是雪夜关门读书,如果再有一壶酒,一炉香,那就更其美妙了。杨婉笑说我可以给你暖酒,给你添香。说到此处,两人不约而同的都念出了古人“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诗句。

回忆突然变了一杯苦酒。杨婉叹了口气,心里想道:“如今给你红袖添香的已是另有其人,不必我来服侍你了。”杨婉独自踏雪前行,感觉一片冰冷。并非她的身体经受不起,而是雪花飘在她的身躯,冷在她的心头。

眼前是一片肃杀的寒冷景象,回忆却又回到了风和日丽的春天。那一天她躲在李思南那条村子的山坡上,眼看着李思南和孟明霞双双走过小桥,李思南摘下几朵野花,抛入河中,片片落花,随波而逝。她听得李思南的一声长叹,她听得小河流的呜咽。“伤心桥下春波绿,曾见惊鸿掠影来。那时南哥在想着什么心事呢?他是决计不会知道我就躲在他的身边的,他的伤心当然不是做给我看。唉,莫非他的确是还没有忘记我,他在想起我们曾经做过的往事?”心中微感暖意,但随即又在自笑自怜:“这不过是我的痴心妄想罢了,南哥是有了新人,还会记得旧人?”

回忆里的“春天”比严冬更冷,杨婉一声长叹:“我还在想这些干嘛!”猛一抬头只见白雪皑皑的山头有一座古庙,自己不知不觉之间,已是走到古庙之前了。

杨婉禁不住又想起了那个雪夜和李思南躲在磨房烤火的事,就是那天晚上,她认识屠凤的。想不到只几个月工夫,一件件的事情变化得大大出乎她意料之外,如今她是悄悄地离开了屠凤山寨,只影孤身地走到这里来了。“反正我不到宿头,就暂且在这破庙过一晚吧。”杨婉心想。

杨婉走进庙门,只见地上有一堆火,柴都烧得差不多变成炭了,但还在吐着微弱的火苗,尚未完全熄灭。

杨婉看见庙里并没有人,心里想道:“想必是北方逃难的难民曾在这里歇过,已经走了。说不定也可能是叫化子。但在这样的寒夜,他们既然生了火,却又为何不在庙里住一晚呢?”杨婉猜想不透,随手加了几块干柴,把火重新烧旺起来,想道:“我现在穿的是小喽兵的破旧衣裳,满身尘土,看来大约也像个难民了。就是有人回来,我也不必避忌。”

这晚的情景太像她与李思南在磨房烤火的那一夜了,除了一处是磨房,一处有古庙之外,所不同的,只是此际她的身边并没有一个李思南。

杨婉正自浮想联翩,忽听得有三下掌声,两长一短,这掌声是对正庙门的方向传来的。接着东西两面,也传来这样的三下掌声。

杨婉多少有点江湖经验,一听便知这些人是以掌声作为暗号,不禁吃了一惊,心道:“原来是黑道中人在这里聚会。”

若是普通的难民,杨婉不用躲避;但来的是黑道中人,杨婉就不能不暂且一躲了。须知黑道中人,是最忌给外人知道他们的秘密的。

这座神庙破旧不堪,但神龛却还相当完整,那尊坐着的神像,比杨婉站起来还高一个头,而且还有帐幔遮掩。杨婉找不到可以躲藏的地方,只好揭开帐幔,躲到神像后面。

刚刚躲好,脚步声已经进了庙门。杨婉偷窥出去,只见来的是三个粗豪汉子。中间一个面有刀疤的汉子“咦”了一声,说道:“你们刚才已经来过了么?”右首的那人说道:“没有呀。熊大哥,你为何有此一问?”

那熊大哥道:“我好像记得出来之时,并未添上柴火,不该烧得还是这样旺的。”左首的那人说道:“或者是贺九公来过了。他和你都是这儿的地主。”那熊大哥点了点头说道:“不错,一定是九公他老人家。”

右首的那人道:“九公找我们来,不知为了何事?”那熊大哥尚未回答,左首的那人已在叫道:“九公来了!”

贺九公也是和两个人同来,先来的那三个人向他行过了礼,其中两人问道:“贺大娘呢?”贺九公道:“昨晚我们搬了家,她留在家里。”那个姓熊的笑道:“九公家里来了贵客,你们两位尚未知道么?”

那两人道:“不知是哪位贵客?”贺九公道:“待会儿再说。熊老大,你把今晚之事告诉了他们没有?”正是:

何处潜来神秘客,狐群狗党敢兴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