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梁思王的身份(第2/3页)

这时铁恨秋、唐三千、容肇祖,以及方觉闲,也上前来拜见这两位钦慕已久的前辈名人。

梁斗向方觉闲道:“你的身手,已不在当年萧易人、南宫无伤之下,为何不在江湖上好好闯下一番基业,作些有意义的事?”

方觉闲摇首道:“晚辈对于站在别人尸首上的名,浸在别人血泊中的利,都不感兴趣。”

梁斗点了点头,道:“也罢,人各有志,不能相强,只可惜了大好身手……只是,你又因何要杀了公子襄?难道……你跟他有什么夙怨?”

方觉闲惨笑,道:“无怨无仇。”

梁斗背负双手,背后一弯新月,已上柳梢头。

“哦?”

方觉闲道:“我杀公子襄,只因我答应了我的一个恩人,要为他做一件事。”他苦笑了一下:“而他要我做的就是这件事。”

梁斗长叹一声,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是一位武林前辈,早已说过的,这也怪不得你,只不知你的恩人是谁,何以要你这般做?”

方觉闲没有回答,他望向容肇祖。

容肇祖恨不得张开雨伞,来遮往他这张挟恩以报的脸,他只好苦着脸道:“我也是不想杀公子襄的,只是欠了人的恩情,答应人家的事,自己做不来,只得托以能人了。”

梁斗颔首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已诺必诚,了无后悔,是大丈夫所为,本无可厚非……却不知又是谁,叫你这般作呢?”

这下轮到萧七愧无自容,恨不得打下洞把脸藏到地下去。

因为别的人可以说出主使者是谁来,但他却没有理由说出是唐甜怂恿他作的,为了唐甜,他心甘情愿。

梁斗看了看萧七的表情,又看了看他身边的唐甜,眼里露出了解的神情。

“唐姑娘年纪轻轻,跟公子襄应了无过节,又何苦如此劳师动众,使公子襄退无死地呢?”

从梁斗询及方觉闲因何要对付公了襄始,唐甜已打从心里拟好了一份说词,所以她稍微挺了一挺胸脯,甜甜一笑,道:“公子襄存心不良,对萧大侠的瑰宝,意图染指,系对唐小姨的貌美——这些不只是小女子妄加猜测,江湖中大半的人,都这样以为。”唐甜又很认真地反问回去:“梁大侠在武林中,一向是好打抱不平,济世为怀,而当日萧大侠与前辈更是相交莫逆……”她的眼睛居然直视梁斗,问:“而今萧大侠、唐小姨可能都落在公子襄手里,却不知梁大侠因何坐视不理,反而来问小女子何故要对公子襄不利呢?”

她的语音极其挫脆旖旎,但语锋迫人,梁斗却笑了,谈谈地道:“因为,公子襄他不是这样的人。”

唐甜倒抽了一口凉气,但她仍未气馁,晏晏一笑道:“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就算前辈跟公子襄有交谊,也未必能看到他肠胆里面去啊?”

粱斗说:“不会的,他不是这样的人。”他笑笑又温和他说:“我跟他不止是有交谊,我是他父亲,他是我儿子。”他又说:“我儿子他不会做这种事的。”

这一下,连诡计多端的唐甜,从容镇定的方觉闲,全都愣住了。

容肇祖期期艾艾他说了半天:“您……您老……您老就是梁思王……”

梁斗很好笑地反问道:“我并不太老,是不是?”

唐甜忽然觉得很荒谬。

她自度聪明绝顶,见机行事,却不料今天居然在一父亲面前,说了他儿子老半天的坏话!

人要是旁的还好,却刚好是名动江湖的大侠粱斗!

——他是梁斗也还罢了,而梁斗也正是梁思王!

原来梁思王是梁王一线嫡传下来的世族,至北宋时尚在朝握有兵权,但到了南宋,梁系子弟式微,徒具名声富贵,在朝已无力量,至梁思王时,已十数代。

梁思王本身当然有期世侯的影响力,但在武林中,梁思王却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甚至没有人想到这一向行踪无定的贵族世胄,居然会武,而且便是最广交结友,游戏人间的大侠梁斗!

而公子襄——梁襄——便是他的儿子!

唐甜这下可没话说了。

梁斗向她道:“你也不必难过,你要害襄儿的原因,我可以猜测一二,唐姑娘……唐方的成就,不是妒忌就可以换取的……唐女侠是人间绝色,她在古城一战,不惜弃家而赴结义神州,不辍不舍寻觅萧秋水……都不是普通人所能为的,嫉妒,只会害了你……”

唐甜听着,双颊发烧,挂下两行珠泪来。

梁斗轻叹了一声,没有再说下去,在旁的地眼,却忍不住合十“阿弥陀佛”了一声,学叹道:“女施主,你今番坠人烦恼妄心之劫中矣;还不快快回头。”忽然睁目,目中神光暴射,喝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唐甜被这一喝,震得一震,眼泪簌簌而下。

接着人也不由自主,对地眼大师跪了下来。

地眼大师与天目神僧,原为南少林寺两大寺监之一,他两师兄弟的武功,仅在掌教和尚大师之下,两人的指法指功,更是一时无俦。

只是在浣花溪畔,跟“权力帮”第三号人物柳随风一役中,天目、地眼勇奋力战,虽与和尚大师等先后戮力击倒柳五,但天目也在是役捐躯,该役中,和尚、方丈、天目神僧俱殁,南少林寺中,便以地眼大师马首是瞻。

但是武林中在那一阵子的变动,十分动荡,地眼在当时雄心勃勃,立志要复兴少林派,而且借自己在江湖上的威名,来统领各大门派,成为抗金及打击黑道人物的主力,所以堕入武林纷争之中,以致跟武当派大永老人蔡无朋主办当阳擂台,结果一死一受辱。

旋又因勘不破武林中的“武无第二”之心,在燕狂徒、萧秋水闯嵩山时再度受挫。

惟那次燕狂徒、萧秋水一老一少离嵩山后,地眼大师亦心灰意懒,离开北少林,既未返福建,却云游各处,在苦行中悟佛道,他在一路上端视人民疾苦,顿生慈悲心,跟以前尚武好杀的性情,已大是不一。

恰好他在路上逢着“一生好与名山游”的大侠梁斗。梁斗一生,喜与市井豪杰相交,放着个“梁思王爷”名位富贵不当,而常存常心,游历人间,而又在这段时间内,凭了他伟大的人格,创悟出比“剑王”齐名时更神妙的刀法。

梁斗本就是通儒学、悟佛道的人,与大彻大悟的地眼一见如故,两人结伴而行,一路上,在武功上互相切磋,在学问上互相诘摩,相交莫逆,这些日子来,也不知为民间作了多少行侠济世的善事。

而地眼大师原有的戾气,亦因佛光普照而除尽。

再加上大侠梁斗那博大的宽宏,温和谦冲的胸怀,更使地眼除了作为一个难得的武林高手外,更是一个得道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