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刘易斯小传

从贝尔法斯特到牛津

1898年11月29日,《纳尼亚传奇》和《空间三部曲》之父克莱夫·斯特普尔斯·刘易斯(Clive%Staples%Lewis)生于寒冷的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他的父亲是一个严厉的律师,母亲却并非主妇,而是个数学家,这在世纪之交绝对是个异数,当时英国的妇女还没有选举权。克莱夫还有个哥哥华伦,比他大三岁,和当时大部分英国人一样,他们全家都是英国国教徒。

1898年是个伟大的年份,居里夫人发现了镭。爱尔兰经过历史性的大灾荒,快速繁荣起来。大英帝国对爱尔兰的统治已经长达两个半世纪,帝国臻于极盛。同时,德国和日本一跃成为头等强国,美国蒸蒸日上,似乎全世界的永久和平和繁荣遥遥可期。

生活在英国精英阶层家庭的C.S.刘易斯,从小很少出门,喜欢宅在家中,这部分是因为他的身体不好,患有呼吸系统疾病;而且家中藏书丰富,他不停地读书,母亲则会教他拉丁文和法语。

小刘易斯最喜欢的作家是比阿特丽克斯·波特和她的童话《彼得兔》,以及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宅在家中的一个娱乐方式,是和哥哥华伦钻进家中古老的大衣橱,幻想和讲述一个神秘的动物王国:博森,在哥俩的世界中,博森王国有四百年的悠久历史。

《彼得兔》的作者比阿特丽克斯·波特,也同样是“宅”出这本儿童故事的。波特的父母不让她们姐弟出门,于是没有玩伴的姐弟俩人从小就养了各种小动物,其中比阿特丽克斯最爱的宠物就是一只叫彼得的兔子。

小刘易斯坐拥书城,远离世纪之交呼啸的时代浪潮。在吉卜林因“观察的能力、新颖的想象、雄浑的思想和杰出的叙事才能”获得1907年度诺贝尔奖一年之后,刘易斯的母亲,也是他最重要的宗教老师,去世了。

于是在十岁时,刘易斯渡海前往英格兰读书。

当时全英国最著名的作家并不是波特,而是鲁德亚德·吉卜林以及H.G.威尔斯。1902年吉卜林从印度返回英国,举国轰动。吉卜林,这个远居印度多年,蓄着海豹般的胡须,眼睛和脑袋也圆如海豹的人,有许多传奇的故事要说,他的小说作品,如《丛林故事》、《白海豹》等,则以童话、动物和冒险为主题,风靡全英国。

而日后对刘易斯的《空间三部曲》有巨大影响的H.G.威尔斯则在科幻杰作《星球大战》和《大空战》中忧心忡忡地预言了世界大战的前景,不过当时的人只将其作为最有趣的科幻小说来读。完全没有想到,仅仅几十年后,威尔斯会被后人称为“现实主义作家”。

威尔斯曾于1914年发问:帝国还能生存下去吗?

1906年英国新锐战舰“无畏号”下水,十门305毫米口径的巨炮,让所有之前的战舰形同玩具。世界列强掀起疯狂的造舰竞赛。刘易斯前往英格兰求学时,传奇的“阿拉伯的劳伦斯”,此时还是个牛津大学马格德林学院的学生(刘易斯日后在此学院任教长达三十年),他放弃学业,前往叙利亚从事考古;而在南非,甘地还是个年轻律师,因为坐了只接待白人的头等舱并拒绝坐三等舱,而被扔下火车。

进步和荒谬,光荣和毁灭共存,就是刘易斯少年时代的英国。他将生活在人类有史以来最动荡的一个时代。

刘易斯没有表现出母亲的数学天赋,他也憎恶学校。相反,他对挪威神话和希腊文学大感兴趣,这种对神秘主义的强烈爱好,伴随了他一生。他在亚瑟·格里夫斯的指导下,苦学拉丁文、希腊文、法文、德文和意大利文(后来他的作品中灵活地运用了多种语言),继续钻研神秘主义和逻辑学,一边等待自己的大学生活。正是在这个时代,他沉浸在理性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浪潮中。宣布自己不再信仰基督教,而成为了无神论者。

1914年8月,战火爆发,大英帝国昏昏沉沉地投入了一战的战场。

1917年,法国,阿拉斯战场

1917年四月十五日,索姆赛特轻步兵第三营的军官,二十岁的刘易斯进入位于法国阿拉斯的战场,他们面前是犹如月球表面一样荒芜的不毛之地。整整十天时间,2689000枚炮弹将对面德军阵地所在的维米岭,轰得如同焦土。

在炮击的最后一天,使用了毒气弹,不仅是为了消灭战壕中残存的德国人,也要干掉拖拽重炮的战马。

威尔斯看似荒唐的预言小说中,也没有出现过如此疯狂的场面。

刘易斯和几十万英军士兵,随即冒着大雪,在徐进弹幕的掩护下,努力看清道路,向德军战壕前进。

刘易斯中弹,幸运的是,他被救了下来;他只是这场战役中158660名英军伤亡者中的一员。

指挥这场战役的艾伦比将军,随后因为英军伤亡惨重的原因,被贬到埃及,出任英国驻近东的长官,在那里,他大力支持T.E.劳伦斯,从而成就了“阿拉伯的劳伦斯”的传奇。

1918年11月,陷入僵局的战争在吞噬掉整整一代欧洲人之后,终于结束。

伤兵刘易斯于1918年12月退役,回到牛津继续学业。他的战友派蒂·摩尔战死在阿拉斯战场。

日后成为刘易斯最好的朋友,并且写下《魔戒》的托尔金,在兰开夏步兵团服役,因为战壕热回到英国,逃过一死。但是他所在的巴洛范古文字俱乐部的两个好友,则双双战死法国。

吉卜林的儿子杰克·吉卜林,1915年在路斯战役中失踪,直到今天也没有找到他的尸体。吉卜林在痛悼杰克时写道:“人们若问起我们为何丧生,告诉他们,是因为我们的父辈在说谎。”

在意大利前线,欧内斯特·海明威还是个年轻士兵,他在抢救战友时重伤,仅膝盖就带弹片二百余枚。他在小说中写到一个回到美国的士兵,再也无法祈祷。

面对着母亲,他说:“对不起,但是我就是没法祈祷了。”

这是一个让人丧失信仰的黎明。

两次大战之间,牛津

大战的结束,给刘易斯带来了一段平静生活。他回到了牛津,继续学业,在希腊和拉丁文,古典文学和英文上学业突出。

他履行了对死去战友的约定:1920年,战友派蒂·摩尔的母亲詹妮·金·摩尔和她的女儿茂利安,迁来与刘易斯住在一起。后世的传记作家,对这种不寻常的关系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不伦之恋,有人说是刘易斯因为早年丧母而引起的恋母情结。这位摩尔夫人举止似乎很随便,牛津大学很多人都当她是个村妇。

现在,刘易斯一家在“寒窑”(Kilns)过上了热闹的大家庭生活:摩尔太太与刘易斯的父亲和哥哥华伦互不相容。摩尔太太一生气,就会锁住刘易斯的房门,于是刘易斯就从窗口爬消防梯下去,匆匆赶往牛津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