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第2/3页)

赵匡胤比杨坚的状态好得多,第一,他真有过硬的战功和武功,确实知人善任,第二,说他生而知之怎么当皇帝不为过。军事农业制造业医学都懂。如果他能得到一枚神鬼丹,皇帝们觉得还可以。

冯有抱了一筐鲜花,拓跋濬手里还拿着几只牡丹,溜达回来:“何必议论杨坚。”

哦,拓跋濬不是把自己代入英年早逝的好皇帝,他就是英年早逝了,一想到如果杨坚当时是自己的大臣,就觉得很愤怒,还很紧张。

这就是北魏加入联盟的另一个原因。不能让这种人有好下场。

“你们俩现在官居何职?”

拓跋濬笑道:“不值一提,庸庸碌碌一俗人而已。”

“贤弟过谦了。此次事情中你出力不小。”没有权力怎么出力呢?

冯有保持着警惕和内敛:“武帝,依我之见这件事不要谈论为好,当心隔墙有耳。”干完就完了,难道还要写一下名单,写一写出力的范畴么?像是旧党对新党那样,皇帝更换大臣时多省事啊。杨坚早晚会回来,还不知道他将来是改换容貌和上辈子一刀两断,还是暗暗的复仇。

如果是复仇……那这件事还挺刺激呀。

“他们俩不会被溺毙吧?”

“那投胎岂不是白去。”

李弘在其中什么都没做,他不是那种能帮人坑人的孩子,到现在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还以为杨坚会联合李隆基。”

李隆基远远的说:“依旧不是太宗的对手,有什么意义。”看我挨揍,或是陪我挨揍。

刘彻看着刘裕和萧道成,有一点点羡慕:“御驾亲征啊。”我这辈子唯一没做过的事就是带兵打仗。以前训练羽林卫时玩过模拟战,真正的打仗的环境艰苦一些,但是更血腥也更爽。

……

苏轼流放到儋州,因为他是苏子瞻。苏辙流放到雷州,他字子由,由正好是雷字下半部分。黄庭坚流放到宜州,他字鲁直,直和宜形状也相近。刘挚字莘老,他流放到新洲。章惇想要营造一种冥冥中命中注定的效果,而且在人的名字割裂部首之后,会给人一种恐怖的感觉。自古以来都流行命犯地名的说法。狄青当年去陈州,就觉得自己要死在哪里,谶在当地有一种梨子叫青沙烂。

阴间中人也不知道应该期待他们活着,还是期待他们来到这里。活在人间或许还能翻盘,重新执政,在新旧两派之间很多旧时候的鬼觉得苏轼的政治思想更合理一些,可惜皇帝不这么认为。如果他来到阴间呢,就能请他喝酒,请他赴宴,请他放宽心,看到他快乐的新诗。

被贬之后苏轼的诗偏向于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有点无聊,嗨不起来。大部分人更喜欢他仕途奋进时的诗。都替他规划好了,将来到阴间,虽然不能出任宰辅,但也可以做到城隍的位置上,每日除了维护因果报应之外,就以诗词自娱,多快乐。

有很多仰慕苏轼的人,已经开始存酒:“多有趣,以前只能去前人的墓碑、故地凭吊,现在我们可以当面祭祀。”

“那就不叫祭祀,你这个笨蛋。”

“我就不能举例吗?”

……

阎君已经无可拖延,必须开会解决这个问题:“不举子的问题,怎么办?”

田野小人,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苏轼记录)。有些地方只要两个孩子,多则溺毙,因为有新生儿要交纳添丁钱,数额巨大,交得起才生,拿不出钱又无法避孕,勉强糊口的人家交不起添丁钱、每年的人头税、还有小孩的口粮,就根除问题。

如果说这属于杀人,要判六十年的地狱刑期,现在宋朝的百姓几乎无一人可以避免,毕竟穷人是世界上最多的一群人,黑水潭地狱的水要满到溢出来。如果说这不属于杀人呢,那么刚刚投胎去的倒霉鬼魂做错了什么呢?凭什么刚去投胎就要被杀?多少拿了药去投胎散心的官员一年后就回来了,带着一肚子气投入愤怒的工作中。

但是这真能怪百姓吗?一切都是由经济决定的,生男孩是劳动力和战斗力,就多生男孩,生女孩能纺织和嫁人得利,就期待女孩。如果只要生了孩子就会食不果腹,那就不生。但所有人都在做一件残忍的事情时,就渐渐变成了习俗,渐渐顺理成章,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只有被免税又没有生存压力的官员看到这种场景,在大惊小怪。

这种故事已经被潜入攻击政敌的故事中,攻击欧阳修的人说他和外甥女私通,攻击章惇的人说他爸爸章俞和妻母私通,生子欲不举,丈母娘的母亲给救下来还给章俞,说这就是章惇。

皇帝只要自己收到的赋税足够高,来支撑自己的梦想。官员们或是假装没看见,或是禁止百姓不举子但继续收税。所以事态一如既往,单禁止管什么用,勾践早就知道要百姓多生孩子应该做什么。

白发阎君敲了敲桌子:“说话,别在这儿打坐。都别装睡。”

众阎君纷纷说:“没装睡,没有没有。”

“要不然怪罪官员?”

“官员只是执行法律。”

“这条法律是谁定的?”

“赵普?”

“好像不是吧。”

“那是赵匡胤?”

“皇帝也不负制定每一条法律。但他得审核,他得负责一部分……怎么划分?”

“税收的数目一直在变,我们没有表格。”

现在得追溯两件事,第一,这个缺德项目是谁提出来的?以前都是等成丁之后有了工作能力才交丁钱。第二,历年来的标准收费表格变迁,以及各地执行标准。

众所周知,朝廷要收十文钱,到州府时可能变成二十文,到县变成三十文,到文书成了四十文,到百姓眼前时可能变成五十文、一百文。

当然了,当前收费标准是三千钱、身丁米四斗以上。

这个事不追责呢,不可能。如果一定要追责,怪百姓?地府的道德标准还没有高到罔顾他们活不下去的事实。每一层官员都可以向上推脱,这是群体性的恶行。

“太史台不一定没有表格,他们常常收集各种资料。”

派人去一问,真的有。太史令平静的把三十箱资料放在阎君殿外,现在虽然没有虫子,他们还是习惯用香樟木箱来装资料:“这是宋建国一百四十年来的法律变化、赋税变革、各地新增税法对百姓的影响、以及部分地区实际执行的效果,天下之大不能详查。”

阎君们十分感动,决定给太史台加工资。

太史令:“非我等之功,是各地判官齐心协力,收集资料,汇总到此处。”

阎君们:“统统加工资。”近些年来非常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