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大明+演义(第3/3页)

金国地府之前也一直在索要李垂,但阴间因为没法给出合理的审判,始终没有审完李垂再交给别的地府。

当然了,在第一次泛滥之后,他们就被扔进黑水潭地狱里,常年被水淹没不知所措。谁让他们没脑子,在千里之外,百川汇流的曲线是在地图上看的,河道中的暗流涌动也看不见,就敢干。

……

韩山童很快就到了地府,先住在荒芜已久的敌镇中,静候佳音。

刘福通和毛贵的治军能力得到大量好评,现在可谓群雄并起,但大部分人的所作所为没有帝王之相。

亲身经历这一幕的罗贯中很想写点什么,默默的记载心里。

伴随着天下混战,大波势力很快就只剩下自称宋朝的小明王韩林儿,自称汉朝的陈友谅,自称大周的张士诚。小明王麾下有刘福通、毛贵和朱元璋,这两股势力都很强,也还算团结。

赵匡胤:“……宋徽宗的后人?”听起来就很假,敷衍百姓敷衍到不改姓的程度。之前那些号称汉高祖后代的匈奴人都改了刘姓呢。但凡对宋朝有点了解也不至于说出这种话,是水浒传的故事传播的不够广泛吗?还是因为施耐庵没点明宋徽宗是个昏君,让无知百姓认为宋徽宗还挺好?

陈友谅是宋朝参知平章事兼任大元荣禄大夫和江西平章事,并且一度干掉了两个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老领导。

汉朝皇帝们看他势力颇大,和原先那些小小的伪汉不一样,有获胜的可能性。

“一想到将来两汉在地府相遇……这个反骨仔。”

刘秀彬彬有礼的点点头:“三个汉。”宋朝还没分南宋北宋,汉朝却早就是东西两汉。

刘欣嫌弃的皱眉:“两个放牛娃的争霸啊。”

刘邦一脚把他踹到旁边去:“不论谁赢,老子能瞧不起他,你还不配。”

自从靖康之事过后,皇帝们对那仨人越了解,越看自己家的子孙觉得顺眼,原本不是很好的孩子现在看来相当不错。

汉哀帝除外,他还是那样欠揍。

智囊团们没有提交任何推断结果,现在这几家的赢面基本上是相等的,都有谋臣,都有猛将,都有地盘。陈友谅刻薄恶毒不自知但实力强,张士诚宽宏仁爱豁达俭朴但没有争霸的心,小明王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刘福通过于急切的追击元军,朱元璋在忙着扩充实力扩大生产、治理当地百姓。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点满防御,加血条,苟)。

到后来刘福通战死,韩林儿被朱元璋救下,朱元璋称吴王,开始了潘阳湖大战。

潘阳湖巨大的可以让数量庞大的水军入内打仗,不仅物产丰富,又是兵家必争之地。

陈友谅为了增强气势和稳固性,用铁索连船。

朱元璋机智的载满大小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神机箭。可这些东西对方也有。他们最终决定,派勇士划船过去,靠近对方时点火。既然是铁索连船,就是串成串烧。

后人有诗为赞:大炮开兮轰他娘,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张士诚错失良机,被朱元璋围困在内,为了城内百姓投降了,随即为了自己的尊严自缢。

等到朱元璋统一天下,定都应天(南京),废黜丞相制,开始天翻地覆的整治出一个符合他理想的国家。

首先建立了《帝王庙》,十七位皇帝,三十七位名臣,毫不意外的把秦始皇排除在外。

朱元璋给别的皇帝只有一爵酒,唯独给刘邦三爵,对着他的塑像真诚谈心。

阎君们都盯着嬴政。

嬴政:“看我干什么?我!没!生!气!”本来不生气,但被他们用你一定会生气的眼神看着,就生气了。

“多大点事啊。”

“你在前他在后,后人哪知道前朝的故事。”

“就算朱元璋好学,手不释卷,能看到的也都是骂你的书。”

“都是那些文人,借古讽今,古代没有比你强的。”

李世民:“打猎去不去?”

罗贯中曾经在张士诚麾下,不得志,现在再去科考,又有诸多不便,想起年轻时和老师一起写《水浒传》,就开始哐哐哐的写小说。

“我曾经见过十八路诸侯,我也曾经见过铁锁横江。”

一口气写了《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等十七个朝代的演义野史。

顺便写了爆火的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震惊了全帝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