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理学之乱(上)(第3/3页)

很难形容。但除了他之外,别人没有这种光,也没有这份心性。

不对,这其中肯定不对。

他当然知道去投胎一次的人能带着记忆和新的面貌回来,但是……会有这么巧的事吗?如果是刘邦,那么会的。下次见面时叫他一声。

刘邦,我叫你一声你敢答应吗?

咿!西游记真叫人过目不忘。

正在这里思考时,赵昚忽然来了,掏出一封信呈上:“家母吴氏有一封奏本呈上。”

“拿来。”

拿上来一看,信中写到,之前她三次上奏,说理学被遏制后齐心协力传教,翰林院貌似是压制儒教,实际上是武曌的一言堂,这双方都试图动摇地府的正统尊道思想。三次上奏均被阎君置若罔闻。眼见得暗流涌动,她现在挑动事件,请阎君静观。金针刺破脓疮,宜早不宜迟。

信中还夸耀地府的‘正道’与人间的道教截然不同,是正道,是正气,在严格和自由中,做到了中道了义(佛家词汇:破除了对立和执着)。她希望能长久太平,保持原先的状态,对过于执着的理学放纵,不以正道引导,又新增了过于自由的翰林院,由那样一个抱有私心的人来引导,不能达到平稳。翰林苑中那些人,惯会对上粉饰太平,对下以刺激的东西令人心驰神往,日思夜想,渐渐有许多人生怨,又有许多人不安分,打乱了原有的平衡。

阎君们严肃起来:“不错,现在的炁确实有一点混乱。”

“我还以为是小妇人受了半生酷刑带来的怨气。”

“难道不是倭寇屡屡犯边,所杀的鬼魂带来的怨气?”

赵昚又说:“还有一封信,想要转交朱熹。当今理学之乱,他不闻不问,恐怕不合适。”

“接过来,投到画像之内他就能接住。”

朱熹很快就看到了,信中写了三条无法忽视的理由,他必须出来参与这场争论之中。

其中一条是,传说翰林院大学士是则天皇后。

阎君如此重用她,扰乱天下视听,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