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水无常形 第十一章 风行水上(第4/6页)

文侯看着那艘大船,忽然叹道:“好大的船啊!崔侍郎,造此船的是谁?”

崔阳躬身道:“此船为木府小吏叶飞鹄献图所制,费了一千余工时,直到前天才算正式完工。”

这船实在太大了,七里方圆的鼎湖原本也不算小,但此船在岸边,却一下显得鼎湖小了许多。文侯笑了笑道:“这叶飞鹄在吗?我要见见他。”

崔阳忽然迟疑道:“这个嘛……”

文侯有些不悦道:“怎么了?此人能设这等巨舰,是个有用之才,难道不在此地吗?”

崔阳忙道:“禀大人,这叶飞鹄果是奇才,但此人恃才傲物,对上全无礼数,此时也正在这船上检点各处,卑职命他下来迎接大人他也不肯。惹硬把他叫来,卑职怕他冲撞了大人。”

文侯道:“恃才放旷,原是常事,叫他来吧。”

崔阳被逼得没法,转头跟一个随从说道:“你去把叶飞鹄叫来。”那人转身向那大船上走去,文侯倒饶有兴致地看着这船,小声对一边的邓沧澜道:“沧澜,你说,这船还有何不足之处?”

邓沧澜看了一周,道:“禀大人,末将见此船中规中矩,造得也严丝合缝,确是好船,只是不知开起来如何。”

崔阳在一边道:“邓将军不必担心,此船在湖中试过航,足员后一个时辰可驶近二十里,且极是平稳,横穿鼎湖不过转瞬之间的事。”

邓沧澜的脸上放出光来,道:“崔大人,此船有名字吗?”

崔阳笑了笑道:“那叶飞鹄一定要叫做‘飞鹄号’,不过眼下尚未有正名。”

文侯在边上忽然笑道:“飞鹄号,很不错啊,就叫这个名字好了。诸位将军,我们上去看看。”

这时崔阳派去叫叶飞鹄的随从过来道:“禀大人,叶飞鹄说他现正为此船作最后检修,无法分身,不肯下来。”

崔阳脸色有些变,似乎马上要骂出声来,碍于文侯在面前才硬生生止住。正好此时有两个人飞马过来,崔阳说道:“大人,王沈两位将军到了。”

那两人到了文侯跟前,两人几乎同时下马跪了下来道:“文侯大人,末将青月公偏将王长青、红月公偏将沈洪叩见大人。”

他们的名字单听也没什么古怪,连到一块儿听听,却有种奇怪的巧合,毕炜站在文侯身边不由笑出声来,文侯也笑了笑道:“两位将军辛苦,这几日住得惯吗?你们随我一起上船看看吧。”

王长青和沈洪两人也没说什么,站起来站到一边。虽然名字巧得像是故事里的,可这两人一脸精悍,看样子也是两个能征惯战的勇将。他们都是昨天傍晚才到,算是赶在文侯三月十日之前赶到的。在各自军中,他们都是万夫长,军衔也都是偏将军,在这次二路援军中,他们两人是主力了,二路援军的主帅自然会是文侯直系,但副帅只怕会由他们中的一个担当。

文侯带着我们在甲板上走着。这船很新,还带着股刨花香,用生漆漆得发亮,不过有工部的杂役在一边拴绳系缆,一见文侯走过来,他们纷纷跪下行礼。

走到船头,忽然崔阳叫道:“叶飞鹄,文侯大人在此,快下来见礼!”

他叫的是个正跨坐在桅杆横木上之人。这叶飞鹄穿着一件松松的工部制服,一手在桅杆上敲着钉,这姿势大为不恭,文侯走过去的话,只怕是要走在他胯下了。

叶飞鹄敲了两敲,忽然手一松,像是摔下来的一般,文侯边上的众将都不由一声惊呼。他坐的地方足有三人多高,我们只道叶飞鹄摔下来至少摔个半死,哪知他摔到半中央,忽然腰一折,人轻轻巧巧地站住了,单腿跪地,正在文侯面前五六步远,大声道:“文侯大人,工部木府小吏叶飞鹄见过大人。”

这叶飞鹄的年纪出乎意料的轻,大概只和张龙友差不多年纪。不过张龙友已经是个土府的员外郎了,而他只是个小吏,却这般大咧咧地和文侯说话,邓沧澜鼻子里哼了一下,文侯却抢在他前面道:“叶飞鹄吗?你起来吧,站着说好了。”

文侯这话很客气,崔阳本要斥责叶飞鹄几句,这般一来,他反倒没话说了。叶飞鹄抬起头,大概也没料到文侯竟会如此平易近人。他直视着文侯道:“小吏叶飞鹄失礼,望大人恕罪。”

文侯笑道:“何罪之有,你造出这等巨舰,实有大功。叶飞鹄,本官升你为员外郎,加紧造船。”

叶飞鹄有点怔住了,也没起来,反倒双腿跪下道:“谢大人青眼有加。”

文侯道:“这船你取名叫‘飞鹄号’吗?很不错的名字啊。”

叶飞鹄此时站了起来,他听得文侯这般说,脸上却一红,道:“大人取笑,此船至今尚无正式之名。”

“叫‘飞鹄号’挺好,命金部马上打上一对‘飞鹄号’的铜字,钉到船头。”

崔阳也有点呆了,只怕他也没想到文侯居然会如此看得起叶飞鹄。他一躬身道:“卑职马上去办。”

我正随着文侯在船上看了一圈,这时水府的大门口忽然传来一阵号角声,只见一辆车分开人群开了过来,远远望去,正是那辆十马所拉的大车。

这是太子来了?我正想着,文侯已走下这“飞鹄号”迎了过去。太子的大车停了下来,文侯跪到车前道:“太子殿下,臣甄砺之恭请殿下前来吩咐诸军。”

所有人都跪了下来,我尽管心中只是万千不情愿,也只能跪在人群中。太子从车里钻了出来,他今天穿了一件很是豪华的明黄长衫,看了看跪成一片的大军,他道:“甄卿,去哪儿?”

文侯道:“殿下请随我来。”他领着太子走上了高台,几个随从捧着一大堆盒子跟在他后边也走了上去。此时三万人的大军已经在台下集结完毕,连人带辎重,已经密密麻麻地站在一大片,鸦雀无声,只怕不少人都在想着这盒子里是什么东西。文侯扫视了我们一眼,忽然大声道:“毕炜听令!”

是毕炜?我吃了一惊。我原以为这次从水路增援东平城,多半会是让水将邓沧澜带队,没想到头一个叫的却是毕炜。

毕炜走上高台,跪到文侯跟前,脸上却没有什么异样,想必他已早就知道了。文侯从腰间取下佩刀,大声道:“毕将军,此番出征在即,本官现命你为增援军主帅,暂领本官的赤城刀。军中若有不服你者,不论军阶,一律可先斩后奏。”

文侯的话一出口,我发现王长青和沈洪都有点变色。毕炜也是个偏将军,与他们并级,但听文侯的意思,他们若不遵号令,毕炜竟然可以将他们斩了。在他们心中,大概正有点不忿吧。

太子从身边一个随从手里接过一个盒子道:“毕将军,此役事关帝国气运,这里是一套明光铠,现赐予毕将军,望毕将军以国事为重,能马到成功,早奏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