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风雷激荡 第二十六章 国之重宝(第3/6页)

文侯先只是平平常常说了两句,当他说到“国已值危亡之秋,人当存忠义之念,必效命沙场,保家卫国”时,终于说到要让毕业班提前毕业的事了。

军校的五年级生照常是九月才毕业,但今年事出紧急,事实上文侯所训练的那支新军已经差不多了,现在必须要有大批中下层军官补充,现在这八个班四百人的毕业生便成了最紧缺的人才。军官与士兵也需要一个磨合期,我记得武昭在年初就说过毕业班要提前毕业的事,可本来定好的日子还有半个月,现在东平城之退,势必马上将战火引到北宁城来,事不宜迟,提前毕业的事又提前了一次。

看着一个个英姿飒爽的年轻人上台受领佩刀,台下那批低班学生一个个连手都拍红了。在他们看来,这批年轻的军官何等威风,一个个羡慕得不得了。

这些年轻的好男儿,有一半要倒在疆场上吧?也许,他们也正情窦初开,开始有喜欢的少女,可有谁知道,明年还能不能见到他们?

这时台下忽然哄然一声,几乎全场的学生都欢呼起来。那是授到最后了,这最后一个名叫钟禺谷,听说是今年毕业生中成绩不论马上枪、步下刀、兵法都名列第一位的天才学生。虽然毕业生刚毕业,按成绩的好坏都授予百夫长或什长,但最后的十个号称“金刀十杰”,授予的佩刀是鎏金的,与一般的有些不同,当初我毕业时也没能拿到。这十个人未必后来都能成大器,但军中偏将军以上的军官中几乎有一半当初都拿到过金刀。这个钟禺谷是金刀十杰第一名,而且枪、刀、兵法都是第一名,更是难得,可以说是天生的名将。他年纪也不过十八九岁,气宇轩昂,穿着一身笔挺的军服,显得精悍潇洒。接过佩刀时,单腿跪下,大声道:“殿下与大人爱兵如子,吾等感激涕零,必当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以报君恩之万一。若有怯懦,天人共诛之。”

这个钟禺谷看来真的是文武双全,这两句话言简意赅,铿锵有力,不过也可能是教官预先准备好的。授刀完毕,下面就是升军旗,唱军歌,那批毕业生就要开了。因为时间太过紧迫,军歌唱得有些乱,但仍是气壮山河,响彻云霄:

执节堂堂,以向四方。

天河之水兮洗我刀枪,

金戈铁马,万里鹰扬。

日出东海兮赫赫煌煌,

吾土吾民,吾国吾邦。

执节堂堂,以守四方。

长风猎猎兮吹我征裳,

开疆拓土,万里龙骧。

日之正中兮赫赫煌煌,

粉身碎骨,归报君王。

军中本来以那庭天的《葬歌》为军歌了,后来的第三代帝君觉得这歌不吉利,也不曾突出皇恩浩荡,只说“永守亲族”,故命翰林院学士作此歌。这歌曲调雄壮,辞藻也够华美,但不知怎么,我总觉得不及那《葬歌》更能打动人心。只是那些学生都唱得热泪盈眶,在歌声中,那一面旗帜渐渐升起。天空中白云朵朵,这面血红的战旗迎风招展,也真像是天空中沾上的一摊血迹。

在歌声中,阳光灿烂,如同亿万道金色长枪射下,穿胸裂眦。我不禁一阵晕眩,一时也不知身处何世。粉身碎骨,归报君王吗?也许,将士血战疆场,只是为了报答那毫无来由,甚至有些可笑的“君恩”而已。在帝君和宗室眼里,世上的所有人,也实在只是为帝国开疆拓土、守御四方的工具罢了。纵然征战厮杀,立下汗马功劳,在帝君他们看来,充其量只是“鹰扬龙骧”。

我不知道别人有没有注意到我有些异样,只是我有些想笑,想要冷冷地笑。

歌声响彻云霄,那些歌唱着的年轻人心中,也许正燃烧着渴欲为国捐躯的热情吧。曾几何时,那种火一样的激情我也有过,只是渐渐地就熄灭了。在血雨纷飞的战场上,在生死一线的搏斗中,再热的血也会冷的吧。

文侯站在台上,在他的眼里闪动着微弱的泪光。在他心里想着什么?也许是看到了这些学生,在担心东平城里甄以宁的安危吧。甄以宁这人没有一点纨绔子弟的骄奢气息,文武双全,这次多亏了他,文侯才会如此尽力救我。文侯不准东平守军撤退,甄以宁只怕也在城中。过去了几个月,他的伤总该好了,第一次见到甄以宁时,他还是毕炜手下的参军,从小舟上一跃而起跳上我的座船,身手矫健,以这样的本领,应该不会有事吧?

会开完后,太子马上走了。以他的性格,在这样的场合自然待不下去。我打发了班上的学生,正想回去,有个人过来道:“楚休红,文侯大人有请。”

文侯叫我过去?我不禁有些摸不着头脑,跟着他走了过去。文侯是军校副祭酒,也是实际管辖军校的人,有一间很大的公署。我走到门口时,只见门口立了两个侍卫,大门紧闭,带我来的人向我一请道:“楚先生,请进。”

我叩了叩门,文侯在里面道:“进来。”我推开门走了进去,跪下行了个礼道:“小人楚休红,叩见大人。”

“起来吧。”

我站起来,文侯又指了指门道:“把门关上。”

我掩上门。不知为什么,我心中隐隐有些不安。文侯叫我不知有什么事,但我总觉得似乎有点问题。文侯正坐在大椅上,屋里弥漫着一股酒气。我又躬了躬身道:“大人,不知唤我前来有何事?”

文侯抬起头看了看我。他的目光像是一柄刀子,刺得我心中猛地一跳,正担心是不是又有什么坏消息,我连这教席也坐不稳,文侯已经问道:“你今年几岁了?”

“小人虚度二十有三。”

我惴惴不安地道。文侯问我年纪到底要做什么?不会接下来说一句“活到这岁数也已经够了”之类的话吧?我正在胡思乱想着,文侯叹了口气道:“比以宁大四岁啊。”

是说甄以宁吗?我微微一笑道:“甄参军虽然年轻,但文武皆能,实是了不起的人才,小人除了痴长几岁,实在远不及他。”

文侯看着我,似乎想看看我这话是不是言不由衷,我心中又有些发憷,只道自己说错了什么话,文侯却又长叹一声道:“是啊,你比以宁差远了。”

如果说别人,就算说我比路恭行差远了,我也不太服气,但是说起甄以宁,我却有点心悦诚服。他虽然年纪还轻,但是实在已有了不世出名将的影子,像他这样心细如发,身手矫健,又宽厚仁慈的人,我还真不曾见到第二个,以他这样的家世和本领,日后成为超越文武二侯的名将也完全有可能。文侯有这样一个继承人,实在是万民之福,当他百年后甄以宁继文侯之位,我在甄以宁手下那一定更能如鱼得水了,这么看来,文侯要是寿命短点倒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