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25章 大宋税法该怎么改?(第3/3页)

赵祯长叹了一声。

他虽是帝王,但在传承方面,跟民间的百姓没有太大区别。

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将能做的做完,给后世子孙留下一个安定、繁荣、昌盛的江山。

让后世子孙不需要经历他所经历过的磨难。

让赵宋江山可以传承得更长久一些。

寇季听到了赵祯的长叹,笑而不语。

因为他很清楚,江山社稷上面的事情,永远也没有做完的时候。

因为你每做完一件事,便会有心的事情发生。

如此反复,永无尽头。

赵祯和他只能做一些相对不那么容易改变的大事,为大宋江山搭起一个可以相对的传久一点的框架,使其传下去。

框架里的好多内容,都需要子孙后辈去完善、去更替。

想要一口气搭起架子,填满里面所需的一切,让子孙后辈沿用千年,根本不可能。

历朝历代的开国君主,在设立祖制的时候,其首要的想法就是他们订立的规矩,可以使他们打下的江山无休止的传承下去。

事实证明,他们的想法,仅仅只是一个想法。

他们订立的祖制,不仅没有使他们的江山千万年的传承下去。

甚至在很多时候,他们订立的祖制,都是阻碍他们江山顺利传下去的障碍。

比如多个朝代推行的革新,遇到了反对的人。

反对的人手里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祖制。

所以一成不变的律法和规矩,不仅不能成为一个国家逐渐强大的根基,反而是一个国家逐渐衰弱的祸根。

也正是因为如此,律法、规矩,唯有一边用,一边完善,才能是一个国家持续的强盛下去。

“官家,一口吃不成个胖子,该花时间的时候,我们还是得花时间。若是急于求成,很有能办不成事,还得浪费时间。”

寇季笑着劝诫了赵祯一声。

赵祯苦笑了一声,“朕就是心急……”

寇季继续笑道:“官家若是心急的话,现在就可以挑选人手,为之后设立税务司做准备。

官身,现在给不了。

但是官家可以先用他们做事。

等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赐予他们官身,让他们由暗转明。”

赵祯思量了一下,看向寇季道:“各地税务司的人手倒是好挑选,可主持总税务的人,朕一时半会儿挑不出合适的。

朝堂上的官员,九成九都是豪门大户。

即便是出身于小门小户,入了朝,任了高位以后,也逐渐变成了豪门大户。

我们设立税务司,主要针对的就是那些豪门大户。

此事若是交给朝堂上的人去做的话,难保他们不会泄露风声,让我们准备好的一切毁于一旦。

所以朕需要找一个出身低微的,却又敢做事、能做事的。”

寇季略作思量,道:“臣为官家推举两人。可供给官家挑选。”

赵祯闻言,立马追问道:“何人?”

寇季直言道:“陕西府知府范仲淹,古蒙府知府张方平。”

赵祯听到此二人的名字,先是一愣,随后哭笑不得的指着寇季道:“四哥你居然诓骗朕,你看似推举了两人,可实际上只有一个人而已。”

寇季笑而不语。

赵祯感慨道:“陕西府知府范仲淹、古蒙府知府张方平,二人出身确实贫寒。”

范仲淹幼时,生父亡故,其母孤苦无依,不得不带着范仲淹改嫁。

范仲淹是由养父养大的。

长大成人以后,其母告诉了范仲淹他的身世。

范仲淹得知了身世以后,伤心不已,含泪辞别了母亲,赶到了应天求学,师从戚同文。

寒窗苦读数年。

张方平虽然父母双全,但是家境却十分贫寒,贫寒买不起书,大多时候都是借阅别人的书籍。

一般通读一遍,便能记住里面的内容。

他就是这么零零散散的捡书读,考取了茂才异等,从而出仕。

他们二人虽然是一府之尊,但是背后却没有牵扯到太多的豪门大户。

他们二人各有抱负,都想为国为民做一些大事,并且名垂青史。

所以他们二人中间任何一个人去主持税务司,应该都不会透露风声给豪门大户。

只不过,张方平刚刚出任古蒙府知府勉强一载,勉强熟悉了古蒙府的一切政务和百姓。

如今古蒙府百废待兴,张方平根本走不开。

所以寇季能选的,就只有范仲淹一人。

范仲淹在陕西府的任期已满。

他在任职陕西府期间,借着赵祯和寇季一系列的资源倾斜,让陕西府的百姓脱离了贫穷状态。

陕西府内经常流通的铁钱,如今已经被废止。

如今陕西府内流通的就是朝廷铸造的新的天圣钱和交子。

陕西府的一切,已经跟其他相对比较富庶的府,没太大区别。

当然了,范仲淹不可能彻底扫清陕西府内的所有贫穷百姓。

他只是扫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被迁移到了大理和辽地。

但无论如何。

范仲淹治理陕西府,都是有功的。

吏部连着三年,给了范仲淹上评。

依照朝廷的升官标准,连着三年上评,那就是能臣、功臣,朝廷理应升迁。

眼下六部中没有空缺。

政事堂内倒是有空缺,但是范仲淹的资历和功劳还是差了点。

所以入了不政事堂。

而出任税务司主官的话,却刚刚好。

这也是为何赵祯在听完了寇季的话以后,说寇季明明推举了两个人,但能选的只有一个人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