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清穿群魔乱舞之年玉尧五十四(第2/3页)

兴华军喊:“你那狗鼻子闻闻,闻出来,就分你点儿!”

“是梅菜扣肉,妈的,闻着那么香,肥而不腻,你们的火头兵行啊!”

兴华军:“谢谢夸奖,你还真是狗鼻子!昨天我们师长让杀了几头猪,又找后方百姓买了点梅干菜送到前线来了,嘿嘿。”

然后,兴华军招呼几个喊话熟悉的清军同乡,说打了那么久,大家都是广东人,广东人天大地大吃饭最大,请他们过去分点肉。

那些广东清军口水都流出来了,普通的绿营士兵的待遇哪有几顿肉吃?再说,出来剿匪那么久,除了河里抓点鱼、山上偶抓点野味,缺酱少盐的吃了,嘴巴都淡出鸟来了。有肥而不腻的梅菜扣肉,一个个眼睛发绿。

一个外委把总也是广东人,这些天的“打法”他也看在眼里,他就令手下的几个兵去兴华军那边看看。兴华军真要诱敌深入虎穴,他们抓着几个小卒子也没有用。

于是,那几个广东人去兴华军营地了,见着了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几个兴华军的“大嗓门”。兴华军装扮新奇,但是个个精神抖擞,过来拍拍清军的肩膀,笑着说:“今天师长没命令,只要你们不打,我们也不打,好不容易遇上同乡,先去吃饭。”

本来,几个清军还害怕他们下毒,但是兴华军先吃过的,他们实在饿了,拿起碗筷就狂吃。

吃完后,兴华军也敲打着碗,哼起广东小调来,那几个清军也跟着打拍子哼着。

最后,吃得满嘴油的清军带了点饭菜回到自己的阵地……

这么奇怪的“打法”一直延续到另两路大军投降,兴华军就冲那些两广来的清军招降,遗憾的宣布:他们不降,兴华军也不得不开打了。

最后两广的清军投降的最多,到不是两广人没有血性,而是很多都和兴华军混太熟太久了,思想上受到兴华军的影响。也听兴华军那边的消息,这次的“反贼”势力的强大,而且,除了提督大人和个别高官是旗人,大家都是汉人。

兴华军反清是要建立汉人自己当家作主各族共荣的新华夏,清军绿营汉人为了继续当满人奴才而送上命去打同胞吗?

两广一带的人本就对满清没多少忠心,被有渗透有心煽动,大军上下有心与兴华军决定死战的不到五成。三军没有战意士气不知为何而战,或者觉得为满清旗人老爷而死战这样的理由太不提气,清军的武官们愤怒杀了几个士兵反而更激起下层两广籍汉人士兵的反感。清军哪里是被“政委”们洗脑成狼仔子一样的的兴华军的对手?

就有和兴华军关系好的清军理应外合,把清军的旗人武给杀了,然后有人带头投降兴华军得到善待,就有了羊群效应。

……

打败这三路大军后,云贵一带就加紧休整,通过白龙帮、十三行的商业网和漕运网,各地的物资运进云贵输血。而云贵的县级领导班子也都去上任了。

治理云贵,兴华革命政府,首先出台的是《云贵临时商业法》和《劳动法》,鼓励各商家积极办厂,鼓励农民在农闲时到厂里干活赚钱。那些良绅,手中还有些土地的,兴华革命政府也给举办“广交会”,让十三行的人和他们合作。可以开“家庭农场”种植普洱茶,开办茶叶加工厂,然后卖给十三行,十三行又把茶叶卖到海外去。

兴华革命政府又开办“国有”磷肥厂,云南、贵州、四川本就是我们磷矿分布最丰富的四个省,而兴华革命政府如今一占就占了俩。

玉尧对于提高农业粮食产量雄心勃勃,有这样的资源,磷肥生产又不难,哪能不做?目前传统农业粮食产量不足,就是原生态的土地肥力跟不上。磷肥厂办起来,到时候让大家看看有施肥和没施肥的试验田粮食产量的区别,厂里可要数钱都来不及了,还可以卖给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赚外汇金币。

云贵又引进了“土豆”良种,首先在军垦农场在秋季试种。

而蕃薯这类高产作物,如今在中国已经传播很广。

玉尧又想出了“番薯白面”的加工流程方法,番薯虽然也易于保存,但是总是太过低贱的食物,但番薯面看着不错。最重要的是,有“番薯白面”加工厂后,之后土豆推广后,还可加工“土豆白面”,“土豆白面”比“番薯白面”品质更高。这样这个工厂可以常年开着,高产而低价的“杂粮白面”既可生产销往外省赚小钱钱,又可促进当地就业。

兴华革命政府与刚刚评上昆明城模范市民黄嘉平,“国营私营”合作,把加工厂风风火火地盖起来。番薯面加工后会有很多“番薯渣”,于是玉尧又组织成立“养猪合作社”,在昆明城外的一个村子召集村民们办了养猪场,在另一个村子又用猪粪养蚯蚓,然后用蚯蚓养鸡鸭。

兴华革命军政府已经给“村主任”下了个大定单,付了一半定金,村民们欢欢喜喜的在种地之余投放到养殖行业当中。

到了冬天,攻下云贵以来第一季赶种下的番薯也都丰收了,这对于云贵半年内的粮食安全有重大意义。

玉尧因此心情大畅,开始她接下来最重要的目标:办学。

但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在各乡都兴建起小学各县城兴起中学,对于刚成立的县政府也是个压力。

而且兴华革命政府今年分地后只通过银行收两成税收,清汤如水的县政府如今哪来的那么多现钱建那么多小学,他们管理的人手也不够。

办法都是想出来的,于是玉尧就“招标”,“政府采购”的附带条件就是在哪里按什么标准建一所学校,找来几个识字会算的老师。比如:兴华革命军军服布匹一年的采购定单,要求商家能承担起在昆明城指定地点按标准建好一所中学。商家都是会算的,那兴华军那么庞大的队伍,不知要用多少布,纺织厂一年不用愁定单了。而成衣加工厂可以招标另一个学校了。

于是一个个项目就这样招标出去,在基础硬件上,玉尧的难题解决了一半。

再则就是师资的问题,教材玉尧倒是早年就编过一套,但是要有人会教。

玉尧招来钱学敏,还有他的那个儿子娃娃党员钱东来,钱学敏的表弟赵俊已经是是兴华党云贵省党校校长了,钱学敏再不知兴华党的作风,但是也知道别看是个“小小山长”,实际上官儿不小。因为掌权的就是这个“党”,文官、武官系统中有权一点的都是党员,那意味着将来登上高位的很多会是他的学生。

玉尧在客厅接见两父子,钱学敏拱了拱手,说:“年小姐好。”

而才十五岁的钱东来却是站得直直的,敬了个军礼,说:“报告总司令,兴华革命军少年团云贵独立团团长钱东来向您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