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第2/3页)

傍晚时分,双文又在花圃里收了一茬白菜种子,算起来,这次收的种子已经可以种满稻香村那两畦地了。贾放则让她明日再种些,这个花圃可以渐渐成为白菜的“育种园”,不久许是会有足够的种子供应京郊的很多菜园子。

而另外一个花圃的辣椒和樱桃番茄则长势喜人。两种植株都长了有小半人高,双文不得不用细竹枝搭了个架子免得它们倒伏。到了傍晚,这两样都挂了果,二荆条挂的是绿果,还没变成昨儿福丫摘到的那种鲜红色。倒是樱桃番茄长得红艳艳十分可爱。

贾放摘了一小串樱桃番茄,拿给福丫让她尝鲜,谁知福丫见到却死活不肯再尝,直到双文和孙氏都尝了说好吃,她才勉勉强强地尝了一口。尝过之后,小丫头表示,大为后悔,早知道上次应该偷这种的。

而贾放对于花圃二号里生长出的辣椒和樱桃番茄,倒有不同的想法。他打算收集一批种子,送到桃源寨,让那里的乡民们种植。

南方地区温暖,比较适合辣椒和番茄的种植。而且桃源寨一带比较潮湿,这种气候条件下容易令人丧失食欲。

近来他时常收到反馈,从余江来的新移民经常没有食欲,也提不起精神,有些人身上还会长大片大片的疹子。张友士看过,说只是水土不服,告诉他们习惯了就好。

但贾放却想到他所在的那个时空,云南贵州广西一带,都普遍种植辣椒,饮食之中也常见酸辣口感的味型,多半也是为了在当地的气候条件下刺激食欲。

他把辣椒和番茄带去,一来帮助居民们调节饮食,二来帮他们增收——莫说这两样种出来绝不会没人要,就算是暂时没有人要,他要!能用上的地方太多了!

*

贾放把辣椒和番茄送到桃源寨的方式方法稍稍有些不同:他是将植株从花圃里整个儿挖出来,装在小推车里,整株整株地运到桃源寨里。

他这么做的原因实在是因为自己不是庄稼把式,听说辣椒或者番茄的种子种植之前要晒要泡,工序一大堆,没有大白菜种植来得容易。贾放干脆选择了直接移植,反正这些植株从花圃里取出来容易得很,取出果苗带着土,但是再看花圃里,却好像啥也没少。

来到桃源寨,乡民们都对这两种植物产生了相当大的兴趣。当然主要原因是贾放上来就一通吹,把这两样的味道说得神乎其神。但是他们从没有见过这两样,种起来没什么把握,一时倒也不敢贸然尝试。

“大家伙儿,这两样都算是菜蔬,不需要专门拓一块地来种植。你们可以在房前屋后,自家院里,犁出两垄地来栽种,这两样都喜温、喜水、喜肥,侍弄好了产量颇丰。当然了,你们如果能开两亩地来专门种这个,我也不反对……”贾放按照《名录》上介绍的植物习性大致介绍了一遍。

登时有乡民举手:“我愿种,这种苗能给我吗?”

贾放却说:“但我这种苗却不能白给,毕竟值钱得很,我手上也没几株。”白给的怕这些村民不珍惜。

“收我的苗,先在我这儿交五百文的押金,现钱或者是流通券都行。”贾放宣布,“回头只要你们都妥妥当当地种下去,这押金马上归还,分文不取。”

五百文已经不算是小钱,乡民们不敢轻易抛费。但是现在桃源寨里到处在盖房子,各种工程正忙得不亦乐乎,再加上贾放此前给寨子里“注入”了不少贷款,大家的财政都处在“宽松”时期,所以五百文各家各户把手里的钱凑一凑,都能出得起。

贾放这一招马上就“过滤”掉了只是想试试,不成功也拉倒无所谓的那一批人。剩下还有些乡民对在自己屋前屋后种点菜蔬挺有兴趣,但是有人问:“三爷,不是我们不想试种,毕竟这东西不比粮食,种出来也不能填肚子。万一我们花大力气去种,但是却没种好,又或是种出来,却卖不出去,这损失,算谁的?”

这时空里的农民都是靠天吃饭,一年收成不行,就得勒紧裤腰带过上一年。所以他们的风险意识强得很。

贾放一听便明白了,晓得这些乡民对辣椒和番茄的前景并不看好。

他们和贾放不一样,两种新奇的果蔬,没见过也没吃过,不过就是贾放吹嘘了一通而已。

醒悟过来的贾放伸手一拍后脑,立即大声说:“诸位乡亲,说实话,我这其实是求着你们种这两样,巴不得你们种得多,种得好,将来能产上几百斤,几千斤。这么着,各位,凡是你们拿了种苗回去种的,我都找人给你们提供技术指导。”

“此外,我承诺各位,将来各位不管产出了多少辣椒与番茄,我都包从各位手中买下。而明年的出产,我可以与各位签契约,约定到时以什么价格收购,甚至可以预付一部分货款。”

贾放心想:这恐怕是桃源寨第一份种植期货合约了吧?

“真有这种好事?只要把这种苗种下去,都还没挂果呢,就能拿钱?”有村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也是预先锁定你们将来的出产啊!”贾放笑着回答,“万一我好好地盼着你们种这两种果蔬出来,好不容易等到挂果了,丰收了。外乡突然跑来一个商人,出价比我高,你们全都卖他了,我岂不是亏得慌?”

乡民们一听,都觉得有理。但其中还是有一大半人开口澄清:“贾三爷,你千万别这么说,你是此地的主人,你说要,我们绝不会卖给第二个人。”

贾放微笑点头:“那感情好——不过,你们万一种到一半,还没有收获的时候,突然缺钱,也可以来找我,预先把今年的收成卖给我。而我可能会按照将来收成的八成价格来支付……”

他还没说完,就有村民明白了:“贾三爷,俺懂了,敢情这就跟去当铺当当似的,俺没钱了,就把这眼前还没看到的收成当给您……”

这样的解释比贾放说得还要通俗易懂,围在贾放跟前的乡民一下子都明白了。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当”出自己未来的产出,但贾放的态度成功地让他们明白了一点:只要能种出来,销路绝对不用愁。

于是,乡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认购”这些种苗。贾放却让他们先到金融办的两个老掌柜那里去登记一下,他的种苗还需要再准备两天。

前来认购种苗的,大多是新余几个村的新移民,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分到种植稻米的水田,但是多少也侍弄过庄稼,现在到了新的地头,啥都不种心里发慌。既然贾放承诺一定会按价格回收,这种苗又不是真的有啥成本,他们便决心一试。

贾放便天天从蘅芜苑的花圃里挖辣椒和番茄种苗出来,他每次带来的辣椒品种还不大一样,有时是灯笼椒,有时是小米辣,有时是指天椒,番茄倒是种类不算多,只有体型大的和体型小的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