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第2/3页)

贾放起身,向夏省身道了一声谢。谁知夏省身那副大嗓门在整座官署里特外入耳,只听他说:“不过你得记住,科举考试乃是为国家取士之处,你若是在此作怪,老夫绝饶不了你!”紧接着“砰”的一声,夏省身一掌拍在贾放面前的桌子上,桌面上的茶盅茶盏登时乒乒乓乓地乱跳。

原本这官署里四面都是人声,绝谈不上安静。但夏省身这下爆发了之后,整座官署奇迹般地安静下来,人们同时放下了手中的事,一起向贾放这边看过来。

这么个年轻人,身处礼部为殿试阅卷的诸考官之间,又是一身便服,未着官袍……又得夏省身大人亲自教训,耳提面命。

这究竟什么人呐?!

这座官署安静了片刻,转眼立即再度喧闹起来。大家似乎在一瞬之间把贾放的到来直接忽视了,再度全情投入紧张的阅卷工作之中,为了选拔栋梁股肱之才而努力奋斗。

夏省身则冷哼一声,回到他自己的座位上去了。

贾放饮了一口酽茶醒了醒脑,打开手中的册子,开始看考题。

这册子是一本经折装的八连页硬壳小册子,里面的文字是人手工誊抄的,是今次殿试的试题。

贾放对此稍许有些吃惊。他原本听说殿试的要求就是写一篇策论,那题目一般最多也就两百字、三五百字顶天了。没想到竟是一本这么多页的小册子。

他再细看里面的内容,登时更加吃惊:这竟然是一出挺摩登的考试,总共给出了三道题,但是并不要求全部作答,贡士们能够三选二,选择其中两道题目作答。

第一道题,是一道论述题,论述“经世致用”之说对整个社会的意义。

第二道题,也是一道论述题,却要求贡生们大谈科举之利弊,要求他们提出在如今的形势之下,今后科举制度应当如何改革。

贾放登时放下了手中的册子,又瞅瞅远处夏省身那张发黑的老脸。他仿佛听见打脸打得啪啪作响,试想夏省身作为科举考试的组织者,却需要亲自批改试卷,阅读士子们对这考试的牢骚,以及对未来考试的建议。

他有点儿明白为啥夏省身今天这么不高兴了。

但是看到最后一道题,贾放完全傻了眼:他的确没有想到皇帝陛下竟然会这样出题。

这第三道题是一道应用题,或者情景模拟分析题。这道题假设贡士们突然成为了南方大山深处某一个小县城的主官,并且面临如下难题:

下辖居民的土地原本是足够的,但是新迁入了超过原本居民人数三倍的移民,土地不够分配;同时该地居民面临诸如自然环境恶劣、身处瘴疠之地、与外界道路不通、缺少可流通之铜钱、民风尚未开化等等诸多问题。

这道题要求考生假设自己成为了当地的主官,按照自己所知与所想,为当地制定新政。

除了针对题目之中提出的诸多问题之外,考生也允许自行想象当地民生之艰,提出问题并且自行制定解决方案。

于是,在场的所有礼部官员都看见了这位临时空降的年轻“阅卷官”面对出题的小册子就皱紧了眉头。

“知道厉害了吧?晓得我们这次有多艰难了吧?”有些礼部官员忍不住心头找了一点平衡:今次阅卷,简直是要在矮子里面拔将军,别提多艰难了——最关键的是,最后一道题,他们这些阅卷官,几乎都只能凭感觉阅卷,谁也不知道这些学生写下来的答案是不是对的。

贾放却完全不知道他们想的都是这些。他只是为皇帝陛下在这最重要的殿试试卷里挟带了那么多的“私货”而感到惊奇。

同时他也明白为啥那位要让戴权把他找来了,最后一道题,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所有在场的阅卷官员里,只有他有资格通过考生的答案,判断这些人是否有在基层工作的能力,想法是否切合实际。

一场殿试,三道题,考生必须选择两道作答,否则答卷会被判无效。因此第一道论述“经世致用”的论述题一定是人人必选。

第二道与第三道,无论选哪一道都要冒很大风险:选第二道题的,考生们都已经一路走到这里了,却还不得不被迫抨击现有的考试制度,甚至变相指责自己的房师与座师,怎么写都是得罪人。

而选第三道的,如果没有对基层有过深入的认识,或者见闻不广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面对这道题目,恐怕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因为必须三选二,所有考生都会在第二道与第三道之中,按照对自己的了解,选择一道认真作答。每个人都要冒一点风险,从这一点来说,倒也相当公平。

看到这里,贾放终于明白为什么早些时候贾政会和会试完结时一样,一回家就瘫倒在床,直接昏睡过去——估计所有考生考完这一场,都会觉得心神消耗太甚,用脑用得太厉害了。

贾放把这出题册放在手中看了一阵,便陆陆续续有试卷送到他手边。一名礼部的小吏好心告诉贾放他的评卷规则——规则很简单,将试卷分成三堆:一塌糊涂的一类,平平无奇但是偶有亮点的一类,非常精彩、令人拍案的一类。

贾放谢过这名小吏,开始阅卷。这时他觉得礼部诸官员其实根本不需要自己帮忙阅卷,所有的卷子上都已经批注了旁人看过之后的批语:上、中上、中下之类的。而贾放这边,根本没有人让他往卷子上写评分。

很快他开始看卷子,这些卷子上,绝大多数人都答了第一道。但若是这第一道只是花团锦簇地泛泛而谈,言之无物的,贾放就跳过去,根本不浪费时间。

他的注意力都在第二道与第三道上。

第二道吐槽题,贾放大致看了一下,见答得五花八门,有些人明确提出应当扩大科举考试的规模,降低门槛,并且引入“特种”考试;也有些人认为应当改革当前考试的内容,将八股所占的比重降低,多考策论,甚至还有人拍起了皇帝的马屁,认为应当多考像第三道题那样的“情景模拟题”。

但凡是言之有物的答卷,贾放就都划分在了“偶有亮点”一类。

他也看了不少第三道题的答卷,心里不由得感慨,这些考到国家最顶层的举子们,将被作为股肱栋梁之才被朝廷录取的人,对基层的了解确实太少。

针对土地不够的问题,几乎所有人提出的解决办法都是“均分”,实行“均田制”,丝毫不提已经占用了耕地的如何肯让出现有土地,让出之后又如何补偿。

也有人一味推行教化,鼓吹在州县之中兴办县学,传播圣人之道,却完全不提办学的钱粮从何处来,学习了孔孟之道的百姓们又如何解决饿肚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