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第2/3页)

会议室里,众人全都晕乎乎地望着贾放,一方面为他的执着与豪迈所感染,毕竟听贾放的口气就是在说:这又有什么难的?

另一方面人们又觉得他说的根本不切实际:万里长城修了十年——三天,想要修出十一里的城墙,这怎么可能?

贾放继续说:“我还没说完,我们是有更先进的筑墙方式的。大家还记得吗?青坊桥的桥墩是怎么筑出来的?”

青坊桥的桥墩,是桃源寨的人们第一次见识铁筋混凝土结构的桥梁建筑,也是他们第一次采用浇铸的方法,而不是一块块地堆石砌砖,来建设大型建筑。

一提起青坊桥的桥墩,桂遐学的眼神就更亮了——他就是因为那座桥,才与桃源寨结缘的。

“对,我们有水泥,我们有混凝土,我们可以流水线作业。这不是一件只要人多就能完成的任务,这是一件依靠先行的生产方式和科学的组织管理才能完成的任务。”

听到这里,赵五光已经把他那两只跟锤子一样的铁拳放了下来,大声道:“反正贾三爷再往下听我也听不懂了。我赵五光现在的意见就是——跟着贾三爷干就完了。”

“对,干就完了。”一瞬间,会议室里所有的人都站了起来,听候贾放分配任务。

贾放当仁不让,发号施令:“总共五段城墙,我们有五个村,每个村负责一段。”

“最长的两段是青坊河畔的这一段,以及往武元县那个方向的一段。青坊河畔交给桃源村,毕竟那里离桃源村最近;往武元方向那一段交给新余村,目前新余村男丁的人数最多。其他三段,一村二村三村自行选择决定。”

贾放的安排,几个村都没有异议。

“五位村长,现在由你们回去本村,向村民们宣布匪患的消息,以及大家刚才做出的决定。并且尽最大可能动员所有的力量,村里只留老人和孩子,所有的人,男人和女人,但凡有劳动能力的人,全部到施工现场去——”

只有三天时间,就算是九九六也来不及了,贾放唯有发动整座寨子里所有的人力,去现场工作。

“张友士与老邵,”贾放继续分派任务,“你们两位,现在立即赶到水泥厂去。通知老姚,让他的水泥厂从现在开始,所有的水泥窑不间断地烧窑,源源不断地产出水泥——”

其实寨子里水泥的存货还有很多,但是贾放唯恐不够,因此叮嘱水泥厂开足马力,满负荷运转生产。

“同时你俩还要统筹这水泥厂的对外输出,安排各村有序领取所需要的水泥,”贾放小声交代,“千万注意调解矛盾,现在大家都很着急,但是切忌引起不必要的纷争。”

张友士和老邵起身都应了,随着五个村长一道离开。

“稽查队先休整一二。这两天大伙儿先大干一阵,你们依旧在寨子里负责维持秩序,其他先不要你们插手。”

赵五光马上就急了,但被王二郎拦住,道:“贾三爷这么分派,一定是后头有更重的任务给我们。先听贾三爷的。”

两个稽查队长这才去了。贾放望着他们的背影,心道:的确如此,大伙儿大干三天,的确能修起城墙,但是这戍卫桃源寨的重担,毕竟还是会落到你们这些年轻人的肩上啊!

这时各部门的人走得差不多了,贾放身边就剩一个桂遐学。

“桂教员,我需要你和我一道,作为工程质量监督员,巡视各村的施工地点,尽量发现施工中的各种问题,并且找出解决办法。”

如果这个时空还存在另一个和贾放一样的“技术宅”,那么就必然是桂遐学。贾放甚至觉得,他可以放心地将桂遐学当做“另一个自己”,用在各种建设事务上。

“我们先去找一段工程,做一个流程演示,让各村都派人来观摩,把工作的要点都学会去,然后再每村自己开工。到时候就靠我们俩在各处巡视,发现什么问题立即纠正,用最快的速度解决,并且把经验分享出来,让别的队都知道。”

贾放交代完,桂遐学笑嘻嘻地便道:“就这么办!”

桂遐学还伸出手,与贾放击了一掌。两人离开了办公大楼,先赶往桃源村负责的青坊河一段。

在这里,陶村长已经发动了全桃源村的劳力,全部往青坊河岸边聚过来。

以往这里热热闹闹的美食街已经暂时先撤去了。河岸便已经平整出一片空地。有个汉子从老姚的水泥厂那里挑了一担刚刚烧出来没多久的石灰。另外两人则用长绳在地面上绷直,然后沿着笔直的长绳在地面上用石灰画出一条长长的直线。

石灰线还正在朝另一个方向延伸,手持铁锨的汉子已经扑了上来,三下两下,迅速地挖出一道六尺长,两尺宽、三尺深的地基出来,然后在地基中扎入几枚铁钎。

随后立即是事先准备好的四片木板,支在坑内,四面围成一个立方体的形状,并且用重锤矫正垂直度。随即有人在旁边架起一座长梯,一桶又一桶已经搅拌完全的混凝土立即倒进了这个巨大的立方体中,直到填满。

汉子们已经用长绳在这个立方体之外将木板扎紧。城墙的这一片便已经万事具备,只待晾干。

这城墙便相当于修出了六尺,虽然后续还有工作需要时间来帮助城墙变得干燥而坚固。

桂遐学道:“按照这个速度,一天之后这木板就可以拆。三天之后就会全干。只要我们手脚够快,这城墙,的确是修得出来的。”

接下来,汉子们隔开了六尺的空间,继续重复刚才的操作。好奇宝宝忍不住又问了:“这又是为什么?”

贾放伸手指点:“等到这两枚城墙柱体初步干燥之后,就将木板都拆下来再单独浇铸这中间的空间。这样既能保证浇铸出的墙体没有缝隙了。”

“好主意!”

聪明人佩服聪明人,桂遐学此刻对贾放佩服得五体投地。贾放只得无奈地向他扯扯嘴角——这是赶死线的法子,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用的。

“还有一个问题,十一里长的墙体,我们的钢钎肯定不够用。”桂遐学终于提出了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

“铁钎不够用就用竹子!”贾放说,“在水泥板内置铁筋,就是因为单纯的水泥混凝土太脆,增加铁筋能够增强韧性。从这个角度来说竹子虽然不如铁钎,但是在没有铁钎的情况下,竹子也完全可以替代。”

贾放话音刚落,已经有人记下了他的话,去调用竹子去了——早先为了防备匪患,桃源寨从后山采伐了大量的毛竹。山匪走了之后大部分毛竹还放着没用——这时候正好拿来当做竹筋混凝土。

在整个桃源村的作业现场,工作效率之高简直令人咋舌。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这座村落的人民,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整体,每个个体都是这个整体一个细胞、一个器官,运行起来非常流畅,毫无滞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