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逝者如斯(中)

过了五月节, 胤禔奉旨进宫面圣的时候,敏锐的发现了宫中气氛发生了变化。

太子詹事府的那些人,腰也挺了、背也直了,说话声音都粗了。后台硬气起来, 果然不一样了, 直郡王看着詹事府的詹事迈着八字步从武英殿出来, 嘴里念着“太子爷要这些书”云云, 转身去了隆宗门请见。

康熙今儿也是专门等着胤禔, 打算父子俩谈谈这个条陈, 顺便给他找点事儿干。

“你的条陈, 朕都看过了, 关于萨布素一时想岔了, 朕也认同。”康熙道:“加上满丕……嗯,朕考虑给他口头斥责也就罢了,再者他乞骸骨, 朕也答应了。”

“汗阿玛宽厚仁德、圣明烛照。”好听话流水似的从胤禔嘴里冒出来,不要钱的往身上堆。上首的皇帝虽然尽力维持严肃的表象, 但嘴边眼角的皱眉还是勾起了愉快的弧度。

皇帝清清嗓子:“嗯,朕也只是想到了他的功劳, 再说他年老多病, 朕宽宥一二罢了。不过, 关于你提议京旗回屯之事,你告诉朕, 到底是怎么想的?”

“回汗阿玛, 儿臣只是觉着, 倘若当初墨尔根一线,城镇兴旺, 人口繁多,雅克萨之事说不定不会拖那么多年。”胤禔道:“再者,虽然尼布楚条约签订,但鄂罗斯后来支持噶尔丹,必是对领土还有图谋,不得不防。”

“不管驻扎多少军队,边境人口才是战略纵深的必须,否则突破军队之后,吉、黑两地广阔的领土反而成为了敌方以战养战的基础。”胤禔道:“如果人口足够,哪怕朝廷军队一时受挫,也能依靠地方官组织百姓,形成有效防线。”

在现时的作战、军事水准和武器条件下,人口防线是完全可以作为预备防线以备不测。不过道理是这个道理,但胤禔也并不认为康熙一定认同自己的想法,毕竟这个【有可能发生战争】看上去太遥远了。

大部分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在提出的时候,谋求的都是十几二十年能看到效果,至于真的百年、千年,谁知道呢!可移民这种事儿,未来十几二十年,能有什么效果?

乾清宫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康熙忽然问道:“就这些?”

“回汗阿玛,还有一个理由。”胤禔将最后的理由说了出来:“京旗人丁滋长,如今已有闲散无职之人在街面上乱晃。因着京旗亲连着亲,有什么事也不好处理,这对顺天府安稳也不好。”

“既如此,不如让他们回北边,谋条出路,也算是为国分忧。”

当年顺治皇帝亦有此想,但这位的想法非常激进,当时旗主们又沉迷于花花世界,哪里肯赞同他的计划。康熙继位这么多年,作为一个负责的皇帝,他想了一下顺治年间京旗旗丁的人口数,再想想康熙三十八年的人口数,康熙的眉毛瞬间拧成了麻花。

太平年月人丁滋长才是常理,哪怕西北打仗也没耽误生孩子,照这么下去,京旗旗人的生计的确是问题。祖制旗人除了依照朝廷安排之外,别说经商一类,就是换个地方住都得经过几个衙门登记批准。

康熙就道:“你说的有理,据此来看,如果京旗回流,你看如何开始更合适呢?”

胤禔略作思索,就道:“儿臣为了避免旗主们不必要的猜测,可以从各家次子、三子这种极有可能闲散的旗丁开始,还有就是汉军旗。绿营人数一般在四十万上下,但这里面的家庭有多少个孩子呢?不如就令其余人等出旗减轻负担。”

这样既能避免刺激旗主,又能发挥作用,逐渐令旗人从官养变为自养。

说到底,旗人整体组织是一个军事组织,在和平条件下,这个组织已经不适用了。作为预备役而存在的旗丁们,就像前朝军户家无法袭职的儿子们一样,得自谋生路。

“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各方的反应我们都要想好。另外,”康熙突然提到了一个名词,“你一定知道前朝程成化犁庭。”

“儿臣知道。”

前朝成化年间,建州三卫之间矛盾尖锐,加上旁边是朝鲜,高皇帝五世祖董山纵兵劫掠辽东。最后成化皇帝、也就是万贵妃她老公明宪宗下令直捣老巢,董山在离京回归途中被明军杀死。

胤禔(安修)既不是大明朝的孝子、也不是大清朝的贤孙,所以直郡王说起这个问题语气平静、情绪稳定,但出乎意料的是,康熙本人居然也很冷静,仿佛在说旁人的故事。

“是啊,但当初明军也只是攻打至如今的新宾,建州依然可以后退至吉、黑。”康熙说道:“前朝也从没打算继续向北推进,因为他们觉得不值得。不止对辽东,对蒙古也是,自永乐之后,他们就逐步失去了对边疆的渴求和控制。”

“朕对你说这些,是为了让你明白,此事是有风险的。”

胤禔当然明白,说到底还是担心人口多了,再冒出一个高皇帝那种人。但胤禔的想法却是,如果移民,就算将来关外再兴一个枭雄,那也是肉烂在锅里,总好过便宜了鄂罗斯罢。但康熙肯定不是这么想的,直郡王开始琢磨该怎么说。

“汗阿玛,这样的大事,儿子也不敢打包票。”胤禔斟酌着说:“但以儿臣浅见,总归人多了,朝廷在当地体制健全,才能防患于未然。若是担心这点而放着不管,汗阿玛也说了,前朝就是例子。”

规范起来总好过放任自流、野蛮生长,康熙倒也认同这个,但具体怎么办他还得想一想,尤其这事没个二三十年是办不下来的,太子也得心中有数。

“你手上还有什么差事么?”康熙问道。

胤禔道:“今日之后,儿臣没什么差事了,汗阿玛曾交代儿子多关注一下准噶尔那边的消息。但理藩院和兵部也无消息。”

“好。你先去罢,等朕安排老四、老五也学习一下军务的时候,他们写的条陈,你帮着朕看一看。”

“嗻。”

“还有,朕看今次善扑营的名单上,有你哈哈珠子的名字?是叫巴特的那个。”

胤禔笑道:“汗阿玛您真是好记性。巴特是儿子的哈哈珠子,他……家里略有不谐,父母都不在了,长辈挤兑他。儿臣也不好强为他出头,想着他来善扑营更体面,过段时间儿子帮他分家,他家里也能安生些。”

当年几个哈哈珠子是个什么情况,时隔多年康熙还是记得,胤禔难得为手底下人谋个福利。既然事出有因,又不是往御前塞人。所以,这个体面要给,皇帝很快决定了。

离开乾清宫的时候,胤禔看到了白晋、洪若翰等人往这边走,前面还有几个太监抬着什么东西。

“白神父、老洪!”胤禔走近些笑道:“这什么呀?”

“哦,郡王爷!”白晋和洪若翰停下脚步,他们划了个十字:“愿上帝祝福您。听闻您又一次完成了皇帝陛下的嘱托,祝贺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