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通海裕国(第2/2页)

“回兄长,自江北光复之后,尽费当初清虏苛法,这清河本就有通海贸易,所以小弟才会令人恢复通海贸易,效仿兄长,意以‘通洋裕国’之法,充实军需。”

“通洋裕国”,这正是当年郑成功给隆武帝的“隆中对”,“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这简单的十六字所构成的“延平条陈”,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郑成功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卓越见识,其“通洋裕国”更是见证了他初出茅庐就具有拓展海丝之路,以商养战,裕国强兵的高瞻远瞩。

“未曾行军先行粮”。粮草、后勤是打仗的重要保障,郑成功深知此理,而筹饷若仅依靠在郑军占据范围内征收粮饷,那是远远满足不了军需。因此,他分外重视通洋贸易,以商养战。

他成立了山路五商和海路五商,山路五商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主要负责采购大陆各种货物外销,机构设在杭州;海路五商为仁、义、礼、智、信五地,主要负责贩运从东、西洋换回来的白银、杉桅、硝、磺、铜、铅、麻、木材等军需物资,机构设在厦门。分支机构遍布于沿海各城市、港口。海、陆五商由户官郑泰担任总监督,以六官监察其经营活动,设“裕国库”,主管是张恢;又设“利民库”,主管是林义。五商是郑成功设置的“通洋裕国”海贸的商业机构,完全取得了成功。

“通海裕国,确实是解决饷上佳法子,……”

郑成功点点头,正是因为他大力发展通海贸易,积累了大量养兵用金,解决总开支六成;提供了抗清物资保障,甚至可以说,若是没有“通洋裕国”没有“以商养战”,就不会有北伐的成功,不会有郑家,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准确的来说,郑泰才会对长崎突然出现了江北的船只,会如此的警惕。毕竟,“通洋裕国”是郑家的根本。

面对朱明忠的解释,郑成功既没有表示理解,也没有表示赞同,而只是点头说道。

“江北贫瘠,养兵确实是要颇费一些周折,自此之后,这江北可就要全凭成仁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