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大同之世(第2/2页)

默默背诵着《礼记·礼运》,这一百个字,正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过去,对于朱明忠来说,他所做的不过只是为了让虚化儒学,让其成为哲学,成为神,然后让人们敬而远之,毕竟,古往今来国人从来都不是一个虔诚的民族,他们会拜佛祖、菩萨,也会拜天父、阿拉,至于山神、土地、河神、狐仙的,更是数不胜数,但无论拜什么从来都谈不上什么虔诚。

正所谓“见佛就拜,礼多不怪”,绝大多数国人对宗教的心理,都是需要时拿来拜一拜,保命时更是恨不得把所知道的神佛都拜上一遍,至于虔诚……可以在佛前吃肉,道前念佛的人,虔诚和他们是贴不上边的。

也正因为了解国人的这个恨不得和耶稣聊阿拉,和阿拉谈谈吃肉的性格,朱明忠才会大胆的“教化”,无非就是为了弱化他的影响。

但是现在,朱明忠却发现,似乎没有比“大同”更好的工具了。试想一下,我们来到非洲,不是为了奴役非洲人民,而是为了给他们带去发达的文明,为了改善他们的生活,为了让他们从蒙昧中解救出来。是为了促进天下大同。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又一次重复着这一句话,朱明忠突然发现,“大同”似乎是无懈可击的,欧洲人的传教是为了奴役,是为了殖民,而我们诸夏到达世界各地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实现这样的“大同之世”,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可能发生一些“不愉快”,但……这是进步的代价,总有一些愚昧的保守的“封建势力”在顽抗,他们仍然试图用蒙昧落后而野蛮的思想去奴役同胞,而我们——诸夏却给他们带去了文明!让他们沐浴在大同的光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