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学习(第2/2页)

手中拿着笔,李得胜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唯恐自己漏了什么,他是家中的老三,当上兵对他而言,是命运改变的机会,可以得到属于自己的土地,那怕就是没军功,有一块面积不大的土地,总好过没有土地不是?

“在坐的,有多少人是庄户人家出身?”

穿着军装的教员话声一落,下面黑压压的兴起一片手,绝大多数士兵都是庄户人家出身。

“既然都种过地,我就问一下,大家知道这好地、孬地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就是水,靠水的地就是好地,离水远的就是孬地……”

“还得有肥,有的地就是不上肥,那地也能收上几斗粮食,有的地上一辆肥,也就是一两斗……”

大家你一方我一语的说话时,教员只是笑而不语,最后他在黑板上写个“水”、“肥”两个字,最后又写下了“地力”,然后才说道。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地力。在先秦的时候,为了养地力,避免耗尽地力,所以实施轮作……‘不易之地,岁种之,地美,故家百亩;一易之地,休一岁乃复种,故家二百亩;再易之地,休二岁乃复种,故家三百亩’。这里的‘易’作更换、轮换讲,即在耕地与休耕地间进行轮换。休耕期越长表明土地质量越差,‘地美’则不需休耕……”

在介绍着先秦的轮作后,他又继续说道。

“后来地少人多,便不再实施轮作,从轮荒制到连种制,在土地连种制下,休耕被废弃,土地连种制度是为‘尽地力’,以最大限度提高粮食产出。为保证土地能为作物连作提供足够的支持,大家会积极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养地,‘粪田’就是最普遍的做法。用粪施肥的作用是‘变薄田为良田,化硗土为肥土也’……”

教官在上面讲解,大家在下面认真的记着笔记,过去,他们只是知道种地就是这么种,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种,很多都是祖辈传来的规矩,而现在教官则告诉他们这一切的原因。

尽管看似枯燥,可他们却也学到了许多东西,什么“三圃制”,什么种苜蓿、大豆等作物养地,诸如此类的闻所未闻的东西,一一通过教官的讲解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这些耕作方式的好与坏。

当然还学习了如何选种、育种等一系列的知识,至于亩产数千斤的红芋,也让他们觉得有些新鲜,红芋不像土豆,红芋可以晒干,可以用来喂猪,猪肉卖的更贵……

过去,许多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会扩散的农作物和耕种方式,在这个课堂上被散播出去,而到了最后,教官却又反问道。

“想必,大家肯定都好奇,为什么这营外的上百万亩田地,就这么任由他荒着吧?”

陕西的千万旗田,现在都变民了荒地,这确实让人有些惊讶,尤其是这些士兵,按过去的办法,估计早就组织官兵开垦荒地,然后再把地分赐给官兵了。

“其实,陕西等地自己唐朝之后,一直在不断的荒地,许多曾经的山林、草原都被开垦成了农田,可是结果怎么样呢?不过就是越穷越垦,越垦越穷!”

教官看着那些有些迷惑不解的战士。

“之所以如此,其实,还是因为地力……”

转身在“地力”两字上重重的划了一圈,然后他又说道。

“有一句话叫因地制宜,这陕西,尤其是陕西北部的土地,本身就不适合耕种,其土地肥力差,即便是开垦成农田,不过一两年,地力也就耗尽了,即便是上上几车的肥料,收成也很差,所以才会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

听着台上教官的讲解,张国东有些迷惑,他看着记在本子上的文字,许多知识都是他过去不曾知道的,但是和陕西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相比于农业,更适合陕西的是牧业,也就是广泛种植牧草,然后饲养绵羊,这也是将来你们如果分配到的勋田在陕西的话,所需要从事的行业,其实,相比于种地,饲养绵羊无疑更为轻松一些,而且收益更高,一亩苜蓿地可以养两只绵羊,而一百亩就可以养两百只,两百只绵羊每年可以剪毛10斤上下,两百只产毛不下两千斤,至于收入嘛……”

在听到每年能有上百两的收入时,大家伙无不是惊讶的睁大眼睛,在教官又向大家介绍着绵羊的时候,在他们的眼睛,绵羊立即变成了一个个银羊,浑身都是银子的羊。

不过,在想象着将来在自家的勋田上放羊时,张国东自然而然的想到了那些本地的百姓,或许,他们可以有一百亩、两百亩的勋田,可以靠养绵羊为生,但是这些一家只有二三十亩地的本地百姓呢?他们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