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0章 东厂(一更)(第2/3页)

十月十八日,慕炎令工部和内廷司在京城中择地建府。

朝臣们也都在关注这件事,猜测一定是给皇子们出宫住的。

距离新帝的登基大典只剩下两个月了,时间实在紧迫,工部和内廷司商量过后,决定还是别从头开始造了,就打算挑了几个空闲的旧府整修一下。

为此,工部特意派左右侍郎亲自去征询了一下几位皇子的意思,大皇子和四皇子都主动择址挑了府邸,大皇子还特意挑了一处靠近章家的宅子。

好的开始就代表一件事成功了一半。

工部左右侍郎彼此互看了一眼,心里松了口气。

工部左侍郎客客气气地问其他几位皇子,“五皇子殿下,六皇子殿下,七皇子殿下,八皇子殿下,四位意下如何?”

除了才三岁的九皇子,其他皇子们今日齐聚一堂。

殿内静了一静。

五皇子、六皇子等人彼此交换了一个眼神。

他们都不是蠢人,也知道他们其实根本没有别的选择,大皇子是长兄又是贵妃之子,四皇子自小养在皇后膝下,身份都高于其他皇子,既然连这两位都这么“乖觉听话”,其他皇子也只能应下而已。

而且,他们和公主还不同,身份尴尬,新帝又和今上有仇,不对他们这些皇子斩草除根就不错了,这些皇子们哪里敢闹事。

五皇子清清嗓子,率先指着单子上的一处宅址道:“本宫瞧着中辰街上的这处宅子不错。”

谁人不知安平长公主府就在中辰街上,六皇子和七皇子一下子就猜出了五皇子为何择了这个府邸,看来他是打算和安平皇姑母打好关系了。

他们这位五皇兄还真是心思活络得很!

六皇子和七皇子唯恐落后,也赶紧以中辰街为中心也各自择了他们的府邸。

至于才八岁的八皇子还有些懵懵懂懂,在工部两位侍郎的推荐下,也择了一处位置不错的府邸。

不消一个小时辰,工部左右侍郎又把这件事也给办成了,兴冲冲地出了宫。

紧接着,内廷司就开始安排人整修这些府邸。

短短不到三天,工部就把这些皇子们全数都搞定了,令得一直在观望着局势的朝臣们也是目瞪口呆,暗暗感慨慕炎从怀州回京这才不到半年,他的风头已是无人能及,让这些皇子只能避其锋芒,只求安然度日。

众人还在唏嘘着,感慨着,另一件事宛如平地一声旱雷起,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十月十九日,现宁州布政使孙鼎父子三人被押解到了京城,引来满朝轰动。

朝臣们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只有一众阁臣们第一时间被慕炎宣去了武英殿。

几个阁老来不及发问,就先被慕炎抛出的第一句话惊住了:

“经东厂查证,孙家是原南怀从五十年前起就安插在大盛的内细。”

殿内陷入一片死一般的寂静。

几个阁老们仿佛被掐住了脖子似的,失去了声音。

众阁老都明白了慕炎的意思,也就是说,不只是孙鼎父子几人,连孙鼎之父孙希也是南怀的细作,甚至包括孙家祖辈。

慕炎淡淡地又道:“除了押解到京的孙鼎外,孙希与孙家的其他人还在路上,最迟下个月初应该能抵京。”

殿内更静,落针可闻。

好一会儿,游君集才唤了一声:“摄政王……”

他差点想脱口问慕炎,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可又想到这件事既然是东厂查证的,自然不会有错。

不仅游君集认识孙希,在场的阁老们也都认识他,毕竟孙希在辞官回乡前曾官拜吏部左侍郎,大家都在朝中办差,那也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在他们的印象中,孙希一直是个谨言慎行、低调实干的人,不说才华有多出众,却是踏踏实实的实干派。

孙希竟然是南怀派来的细作?!

几位阁老皆是心潮起伏,心绪久久没法平静。

坐于书案后的慕炎自然能看出他们的惊讶,从手边拿起一道折子与几张供词,往前一递,又道:“这些是证供。”

“此事事关重大,在没有确定前,消息不可泄露以免打草惊蛇,所以,此案相关人等都交由东厂来审问、查抄。”

慕炎不仅是在告知他们,也是在解释为什么这件事一直瞒着内阁,就是担心万一泄密,让孙家提前有了防备。

内阁哪里敢有意见,一个个都是唯唯应诺。

既然是东厂审的,东厂抄的,谁也不敢出声质疑这件事的真实性。

端木宪率先恭维道:“还是摄政王考虑周全!”

其他几人也是纷纷附和,赞誉声此起彼伏。

倘若慕炎真的将潜伏在他们大盛内部足足五十年的南怀细作给挖了出来,那可是清除了一大隐患,于朝廷于社稷都是大大有益,他也受得起这些赞誉。

几个内阁阁老定了定神,围在一起看着慕炎给的那些供证,心绪渐渐地平复了下来,神情间犹难掩惊色。

不仅是孙希父子被押往京城,连孙家的女眷也不例外。

像这种案子,通常的做法,一般都是押解当家的男人们,妇孺会暂且圈禁在原地,以待定罪再行处置,但这一次,东厂显然是觉得孙家的女眷们也参与了不少,才会一起抓来京城。

兵部尚书黄思任只是想想,额头就渗出些许冷汗。

他与孙希、孙鼎父子俩只是几面之缘,并没有太大的交情,可是十来年前,他们家差点就与孙家议亲,还是因为老家的母亲坚持侄子要先立业再成家,这门亲事才没成。

若然当时真的与孙家结了亲,这时候孙家姑娘就是他的侄媳妇了,侄孙没准都生下好几个了。那么他们黄家与孙家的关系还撇得清吗?!

黄思任冷汗涔涔,背后的中衣都湿了大半,心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古人诚不欺我也。

黄思任琢磨着今日回府后一定要喝杯安神茶。他擦了擦额角的冷汗,抬眼又朝正前方的慕炎望去。

着一袭玄色织金锦袍的慕炎慵懒地靠在后方的椅背上,几缕阳光透过琉璃窗户直直地射了进来,洒在慕炎的左脸上,半边脸亮,半边脸暗,衬得他的五官更突出,透着几分矜贵,几分傲然。

慕炎继续道:“此案就由东厂审着吧。”

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这件细作案就不交给三司会审了,他算是向内阁交代一声。

黄思任第一个应和道:“交由东厂来审再合适不过了。”

其他几位阁老面面相看,也是频频点头,深以为然。

此案事关重大,这孙家在大盛又扎根已久,怕是会涉及到一些不适宜公布的秘闻,还是由东厂来处置,该瞒下就瞒下,该惩治就惩治。

几位阁老的心都沉甸甸的,隐约都预料到孙家的事怕是会在京城,不,应该说是大盛的官场掀起一场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