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章 咬定青山不放松(第2/2页)

顾骜估计,100万够任正义花一年了。所以,顾骜入股的事儿,至少要1988年,才会见分晓。到时候各部分的具体估值,肯定也要根据发展详谈,现在没法直接敲定。

不过任正义也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不管公司如何发展,等到产品正式开卖了,他至少要接受顾骜25%的股份——因为1984年到92年之间,中国就没有完全内资的有限公司。

你要么是外资企业,要么是合资企业,要么是个体户,要么就是有集体股的乡镇企业——比如历史上宗卿厚的哇哈哈,鲁冠求的万向,其实都是挂靠集体的。等到92年纯内资的有限公司法律上明确了之后,他们才“花钱买不管”,把集体股退掉。

所以,88年到92年之间,任正义无论如何都得找外部投资人占25%以上,那还不如找顾骜呢。92之后,他要是真做得好,觉得不需要顾骜更多钱,可以慢慢拆分业务、置换,那都是后话了。

如前所述,顾骜自己也是倾向于最终把他在“网络端业务子公司”的持股压到5%红线以下的。

……

“听顾总一席话,胜读是年书。现在想想,我下海的决策还真是好险呐。我自己以为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回头看看,只是在产品和技术上做好了万全的准备。论资本,论法律风险,论供应链安全,我真是完全靠着勇气一头撞进去的。”

达成了合作意向之后,任正义真诚地跟顾骜握手,满脸感激。

“好好干,我也不过是比你早几年出来摸爬滚打,见识的多一点而已。你要是也有个基辛格一样的导师、一堆黑格、彼得森、威廉·克拉克级别的老朋友,你也可以的。我在特区也有不少朋友,你如果制板、开模的时候需要靠谱的供应商,我帮你介绍。”顾骜一点都不居功,云淡风轻的样子。

“这倒不用了,我敢下海,都是联系打听好了的。”任正义逊谢着推辞。

当天喝完酒走后,任正义次日回到单位就加急把下海前的手续办了。

这个月月底,他就带着一起跳槽的几个兄弟,还有圈内认识的一些供应商家有野心的技术骨干,南下特区,开始了他们自己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