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胡氏,凉凉(第2/3页)

司南轻叹一声,只觉欣慰。

他说计划的时候,有意规避了某些东西,就是为了不想让小娘子有负担,没想到,她还是看出来了。

又觉得惋惜。

如此聪明通透、有胆识又有见识的一个人,本该有大作为,怎么就生在了这样的时代,怎么就摊上了那样的父母?

槐树略担忧:“你真想好了?一旦如此,你就会背上一个不孝的罪名,恐怕一辈子都洗不去。”

于三娘反问:“当年那件事,你后悔了吗?”

槐树表情一变,毫不犹豫,“绝不后悔,我只恨自己当初不够狠。”

于三娘微微一笑,“我也不会后悔。”

若再由胡氏胡作非为,恐怕害的就不止是她自己了,还有大姐、二姐和七宝。

司南眉毛一挑,心里酸溜溜。

当年的事?

槐树可从来没跟他提过。

这俩孩子交换了什么小秘密?

槐树还是心疼,“还有被打板子的风险……”

“我不怕,我信大郎哥。我做这件事不是为了‘帮’大郎哥,而是为了我自己、为了我们姐弟的将来……拜托大郎哥了。”

于三娘屈膝,正正经经见了个礼。

司南起身,郑重还礼。

干起来吧!

让胡氏凉凉!

这天,汴京城的百姓们看了一场大热闹。

于三娘一步一跪,求到开封府衙,状告生母胡氏贪图司南家业,不惜给她下药,诬陷两人有染。

新任开封府少尹欧阳修把惊堂木一拍,沉声道:“子告母,先得挨上一顿板子,再押入大牢,你可知道?”

于三娘决绝道:“只要大人能将恶人绳之以法,就算打死我又何妨?若今日我不站出来,下一个被算计的就会是我大姐姐,再下一个是二姐姐……家里算计完了,还会去算计别人!”

于三娘两眼含泪,“苍天有眼,法网恢恢,身为于氏女,我不能眼睁睁看她毁了于家!”

“好一个苍天有眼,法网恢恢!”欧阳修朗声道,“念你为姐妹考虑,本官便记下这顿板子,待案情审理完再决定打或不打。”

于三娘连声道谢,心下松了口气。

果然如司南所说,欧阳大人思想开放、性情不羁、最重情义,照着他教的说,欧阳大人果真免了她的打。

就算不免,司南还有后招。

司南破天荒地没骑三轮车,而是穿着旧衣裳,拉着一串小豆丁,一边哭一边赶往开封府。

沿途经过大大小小的街巷,吸引了不少人围观。一家人到达开封府的时候,后面跟了无数看热闹的。

司南一把鼻涕一把泪,“小子丢了钱,定然是胡氏偷的,那天晚上只有她进过小子的屋子!三娘子可以作证,胡氏就是在戌时撬了小子家房门……”

——刚好和于三娘状告生母案合上了。

“藏钱的地方是我娘常用的,除了小子只有胡氏知道。从前我们两家交好,胡氏偶尔手头紧,来小子家借钱,见过我娘从青砖下取。”

——侧面指责胡氏白眼狼,进一步证实了三娘的话。

“之所以断定是戌时,是因为只有那个时辰小子家大黄狗和小羊羔会跑出去,找对面的小女娃玩耍,这一点只有熟识的人才知道!”

——你看多体贴,连家里有狗,为什么进了人没动静都解释了!

“大人若想找证据,大可以到胡氏家中翻检,那几把银豆子是中秋宴上官家赏给小子的,跟别处的工艺并不相同,胡氏不懂,大人定能看出来!”

——南哥开始扯大旗了!非常委婉、非常侧面地提醒欧阳修,自己可是为国朝争过光的!

扯完大旗还不忘示弱:“那是给崽子们备下的读书钱啊!徐大儒那边已经说好了,进了孟冬就参加旬试,几个崽子日夜苦读,千盼万盼,上学的钱竟被偷了!”

——妥妥的博同情!欧阳修自己便是读书人,数年苦读,经历了一番波折才考中进士,最能感同身受。

小崽几个配合地哭起来。

司南该强硬强硬,该装可怜装可怜,表情十分到位,台词极具感染力。

衙外诸人感同身受,攥着拳头请欧阳大人将胡氏绳之以法。

欧阳修不说话,就静静地看着司南。

突然就理解包拯了。

倘若这位司小东家把他的画像挂在火锅店做招牌,他八成也会像老包那样干跳脚,没法子。

明明长着个人样,怎么就精得跟猴似的?

接下来的事,毫无悬念。差役们冲进于家的时候,胡氏正在藏钱。

——其实,如果她狠狠心,把那几把银豆子扔了,来个死无对证,兴许还能保住命。偏偏贪得无厌,被抓了个正着。

起初胡氏还不肯认,愣说司南让人把钱藏到她屋里,用来陷害她,即使打了板子用了刑,都咬着牙没改口。

胡氏一边挨板子一边大声叫骂:“姓司的!你玷污我女儿,如今又来陷害我,就不怕下十八层地狱吗?”

可谓是目眦尽裂、声声泣血,那惨绝的模样,倒像真是司南冤枉了她。

百姓们心里的天平渐渐倾斜,有人小声议论,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就连欧阳修都皱起了眉头。

于三娘失声痛哭:“生而为人,不得尊严,愿以死明志,只求大人还我清白!”

说着,便一头碰在梁柱上。

幸亏槐树眼疾手快,扯了她一把。没撞死,只是头磕破了,鲜血直流。

槐树也顾不上这是什么场合了,一把抱住,几乎要哭了,“你要死了,我怎么办!”

——围观之人眼明心亮,一眼便看出来,于三娘跟这个小后生才是一对,根本没司小东家什么事!

偏偏胡氏还借此为自己开脱:“我可怜的女儿啊,不知为何被姓司的迷了心,连亲娘都诬陷!”

谁都没想到,挺身而出的会是脾气和软的于大娘,“娘,够了!您就招了吧!不要再害三妹了,也别再挨打了!”

二娘、七宝瑟缩成一团,依旧鼓起勇气,跟于大娘一起作证,那银豆子就是胡氏从司家偷的。

至此,终于真相大白。

围观百姓看了场大戏,皆是唏嘘。

没想到,胡氏竟这般歹毒,为了钱财不惜以亲生女儿为饵,板子都打到身上了还是不认罪。

案件经过借着众人的口传遍京城,再也没人说于三娘不检点,反倒开始同情她。

在此之前,于家的三个孩子并不知道,偷盗罪在大宋有多严重,以为顶多和于三儿一样,关两年就会放出来。

《宋刑统·贼盗律》规定:“窃盗脏满五贯文足陌,处死。”也就是说,偷钱超过五贯的,就要杀头。

当堂宣判,秋后问斩。

司南并没有愧疚之心,一切祸根都是胡氏自己埋下的,他没有添一滴油、加一点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