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进士锅(第2/3页)

每年落第举子千千万,不知多少人贫病交加,无钱回乡,流落街头,甚至投河自尽。

“我想了一个法子,从火锅店的盈利中拨出一部分钱,成立‘助学金’,专门扶助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子,让他们吃饱穿暖,安心读书,可好?”

司南上小学和初中时,家里的火锅店还没开起来,父亲起早贪黑在街边摆摊,条件非常差。

学校了解到他的情况,除了原本就免除的学费和书本费之外,又免了他学杂费、校服费和餐费。

因为亲身经历过,所以司南很清楚,这在一个少年人心中埋下的是一粒怎样的种子。

唐玄停下脚步,看着他眼中晶莹的光,缓缓地说了声好。

他的少年,总是这般闪闪发光。

每一次,当他觉得少年已经足够好的时候,他总能变得更好。

***

司南向来有着极强的行动力,短短三天,不仅把助学金的消息传遍了大街小巷,还安排好了“学子公寓”提供给无钱住店的学子。

公寓中有被褥,有春衫,有用来温书学习的公共自习室,还提供一日三餐。

不是免费的,而是要写一首诗,或者赞美汴京城有多繁华,或者夸夸司氏火锅有多好吃。

一首诗,换一个床铺一个月的居住权。

至于那些被褥和春衫,只租不送,离开时要还回去,给下一届学子用。

这对学子们来说比免费的更珍贵。

司南在做好事的同时,照顾到了他们敏感的心。

司南此举,轰动了整个朝堂。

在此之前,无论是中秋宴,还是河北盐务,或者他开火锅店时想的那些怪招,对百官来说都是巧思,是小手段。

此时此刻,没人再这么想了。

科举取士,是一国一朝的大事,就朝廷都没办法顾及到每一个人,他区区一介商贾,却肯拿出大笔金钱,想出这样一个主意。

这已经不是单纯为了名声就能做到的了。

不用官家开口,户部侍郎便上折子,请求为“学子公寓”拨款。

东西二京收到消息的大商贾、大乡绅,但凡有能力的,或者真心为了学子,或者想博个好名声,纷纷慷慨解囊。

越来越多的“学子公寓”在汴京城中建起来,越来越多的钱流入了司南掌管的“助学金”账户。

司南做梦都要笑醒了。

原本已经做好大出血的准备了,突然之间,无数人来送血包了,这可真是……

司南一高兴,做了九十九块“步步高升饼”,颠颠地送到官家面前。

官家怀着显摆的心思,转赠给文武百官。

文武百官感慨万千。

燕郡王怎么就不是官家亲子呢?

倒不是说燕郡王有多好,主要是吧,大宋缺个姓司的皇后呀!

为了给司南长脸,也为了鼓励学子们,官家选了个天朗气清的好日子,去学子公寓转了一圈。

一口气看到这么多金光闪闪的大人物,学子们都傻了,根本不敢相信。

官家比往常更亲切,和学子们一起坐在公共自习室,温温和和地说了许多勉励的话。

那些站在朝堂顶峰的大人们,就那般稳重矜贵地陪同官家坐着,离学子们只有一桌之隔。

学子们眼圈都红了,暗暗下定决心,努力再努力,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

学子公寓不光方便了万千学子,还方便了小崽。

小家伙特意申请了走读,下了学就泡在学子公寓,听举子们谈论诗词、品评文章,像个泡进浴池中的小海绵似的,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

为了学问,小家伙从来不怕羞,遇到不懂的就会大着胆子求教。

有位蜀地来的学子,姓乔名冼,第一眼看到小崽的时候就吃了一惊,觉得和他恩师家的幼子十分相像。

因着这层关系,他对小崽十分耐心,每次都会不厌其烦地解答他的问题。

小崽也很机灵,时不时就会请二豆做一些小点心送给乔冼。

一大一小相处得十分融洽。

乔冼渐渐发现了小崽在读书为政方面的天赋,越发觉得可惜,忍不住写了一篇文章,论述为何身有疾者不可参加科考、不能入朝为官。

这篇文章在学子中引起了一波激烈的讨论。

有人支持乔冼,希望律法能做出调整;更多的人抱着悲观的态度,觉得他们这是痴人说梦。

起初司南还担心小崽听到这些话会不会心里不舒服,没想到,小家伙两只眼睛亮晶晶的,崽崽手飞快地记着,恨不得左右开弓,生怕错过哪句精彩的话。

司南不由失笑。

不愧是自家崽!

辨论还未结束,从学子公寓扩散到各驿馆、邸店。

众学子从“身有疾者能不能为官”发散开来,说到了本朝政治及律法的缺失之处。

有位姓刘的学子非常激进,也非常大胆,认为国朝处处是弊端,从官家到宰相再到文武百官,凡是叫得上名字的,挨个骂了一遍。

事情发生在火锅店,又刚好被司南听到了。

他差点以为这位真猛士姓苏名辙——当初,苏辙参加制科考试时,洋洋洒洒写了六千多字,把官家、宰执、三司使骂了个遍,结果还考上了。

官家看了他的文章,还称赞他有宰相之才。

这就是大宋!

这就是大宋的文人!

然而,司南只是一个开火锅店的,没有文人的骨气,不敢让这样的言论从自家店里传出去。

于是,他从后厨出来,身上的围裙都没解,就跟这位刘姓学子辩了起来。

司南问:“既然你觉得国朝一无是处,那你说,哪朝哪代为政清明,可为人称道?”

刘生道:“小生以为,三皇五帝,秦皇汉武都不够好。我等刻苦读书,期盼有朝一日入朝为官,不是为了一己之利,而是为了匡扶社稷、为民请命,实现国之大同。”

司南相信,他这话是真心实意的。

这个年纪的少年人就是这样的心气,同时又很容易陷入理想化的怪圈,一旦发现实际情况和自己想象中的不符,就会愤世嫉俗。

司南抓住他话里的漏洞:“你也说了,哪朝哪代都不够好,你又怎么能创造出最好的?就算你能做得比前人更好,又怎么知道后人不会超越你?”

单单一句话,就让刘生张口结舌。

其余学子也不由陷入沉思。

司南的视线在众人脸上扫了一圈,不紧不慢地说:“你们学贯‘五经’,读过《韩非子》,应当知道万事万物都有弊端,也有优势,比如冬雪虽冻人,亦可杀虫卵、兆丰年;比如山路虽险,却可观丽景、远喧嚣……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学子们虽不知道什么叫“辩证的眼光”,却听懂了他的比喻。

司南继续道:“国朝为政以仁,从不杀文官,尤其宽待耿介正直之臣。今上堪为仁君表率,方有今日天下人才归于汴京之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