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第七点想法:尘埃所无法掩盖的鲧禹治水(第6/9页)

表面翻译一下,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轻土上的人敏捷,重土上的人迟钝,坚土上的人刚强,弱土上的人柔弱,垆土上的人高大,沙土上的人矮小,息土上的人漂亮,耗土上的人很丑。

我就不跟你们全部翻译了,因为两两对比,其实都是刚柔、坚弱的区别。

重土、坚土、垆土、耗土,分别指沉重、坚硬、乌黑、干裂的土。

而轻土、弱土、沙土、息土,分别指轻浮、松散、砂砾、肥沃的土。

息土,乃是极好的土。

东汉初期的《九章算术》,就写了一个问题:“今有穿地,积一万尺,其为坚壤各几何?”

一个很简单的应用题,“答曰:为坚七千五百尺,为壤一万二千五百尺。”

为什么呢?“术曰:穿地四,为壤五,为坚三,为墟四。”

因为普通地的体积是四,那么壤的体积就是五,夯实之土的体积就是三,丘墟之土的体积也是四。

穿地是普通的地,野外随便一块地基本就是穿地。墟土顾名思义,就是丘墟的土,其实也是普通土,因为没有被翻犁灌溉过。

《九章算术注》,“壤谓息土,坚谓筑土。”

筑土就是夯实的土,用来垒土建堤之类的。

这就是介绍个比例,同等质量下,夯实的土,体积是壤的五分之三,普通地的土和废墟的土,体积都是壤的五分之四。

壤是密度很低,非常松软的土,被人为翻耕灌溉出来的。

也就是说,壤是最松软肥沃柔蜜的土地。

‘壤谓息土’,息土已经是松软肥蜜到仿佛会呼吸的土了,古人赞颂,生活在息土的人会很漂亮。

那么‘息’‘壤’这两个词合并,又是何等肥沃?

土、息土、息壤,三大等级,其实就是下等土,上等土,和超级试验田之土。

可以想象,它被专门灌溉浇肥,反复翻犁,充斥氮磷钾,全是金坷垃,很可能是帝的花园土壤,皇庄之土。所以叫帝之息壤。

解读了这么多,你们可以直接认为,息壤乃是当时,最最最最珍贵,肥沃浇灌的最高级土壤。

一直以来,古人都知道息壤是什么,帝之花园土而已,全天下最肥沃的土。

咱们杂交水稻之父,袁教授的试验田里,用的就是‘息壤’。

只不过,息壤这个名字,从上古以后,不再用了,渐渐转变为特指当年鲧偷的土,后来的人,只把息土作为最高级,而没有了息壤这个等级划分。

所以才能给高诱这种人,发挥的空间,将息壤神化。

综上,再看《山海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我们便就知道,鲧是把帝之花园土,给偷了,拿去堵洪水……

这就相当于,93年我家这边发洪水时,跑去把袁教授的试验田之土偷来,麻袋打包,往洪水里扔一样。

息壤一定是在高处,是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不然在那个时代,早就被冲没了,洪水来了,也不会以此论罪。

先不谈对错,挖了息壤填洪水这个行为在上古,一定是作死的。

事实的确如此,鲧被羁押到羽山之郊,然后被帝派祝融明正典刑了。

那么这个帝,到底是谁呢?鲧又为何如此作死,跑去拿息壤填洪水了呢?不知道这么做会死吗?为何不待帝命?

除山海经外,最早记录鲧的是东周的《尚书》,整理者为孔子。

太占字数,非常晦涩,我就不贴原文了,《史记》也记载了这段内容,完全继承尧典,并添了一些,整理者为司马迁。

我将尚书和史记统合,直接大概翻译一下儒家的说法。

大意为:洪水滔天,下民都在呼唤着如何解决,帝尧向大家征询派谁去治水,担任‘工师’之职位。

工师即百工之长,你们可以理解为工匠的最高长官。治水这事,肯定是工匠们的任务,所以当时任命工师,就是治水总督。

讙兜氏推荐共工氏担任,这时候讙兜氏族还不是四罪。但到底是不是尧的儿子丹朱一系,我不确定,姑且只当做是尧的心腹一族。

对于举荐共工氏,尧直接说不行。

帝尧评价共工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上天轻慢不敬。原文(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但是讙兜说试一下吧,没有别的人选了。

于是帝尧让共工试了一下,结果是‘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

然后帝尧又问四岳。四岳也就是东南西北四个地区的军政大臣,姑且认为四大总督吧,帝尧自己直辖中部,也就是‘中国’地区。

四岳全部都推荐鲧去治水,然而帝尧却也说不行,理由是鲧这个人‘方命圮族’。

方命意思为不遵守命令。圮族意思为危害族人。

四岳也是说请试一下吧,帝尧答应了。

试的结果是“九载,绩用弗成”,九年徒劳无功。

之后三苗正好也在叛乱,所以‘流共工於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於三危,以变西戎。殛鲧於羽山,以变东夷。’

儒家笔下,四罪就此而成。注意,这是史记里的四罪原因,而非现实。

我寻思,这不甩锅吗?共工被四罪,是因为治水无功?驩兜被四罪,是因为推荐担保了共工,与之同罪?三苗不必说,蚩尤后裔,一直也没融合完,经常闹腾。鲧被四罪,在史记里也只是因为九年无功。

司马迁高级黑啊,这不无能狂怒吗……

以上,有很多很多文言文,我没贴出来,出自《尚书》以及《史记》。

对此,我的评价是……毫无疑问,瞎编的。

上古之人的对话,后来人知道个锤子!

不过我们可以反推。司马迁是基本照抄尚书,只不过孔子整理的尚书里,并没有流放四罪的具体原因,只说举荐啊,试一试啊,徒劳无功啊之类的。

其中关于帝尧,对于鲧的评价,是最早对于鲧这个人的评价。

“方命圮族”,这个评价很有意思,不听命令,危害族人。

这恰好印证了山海经里的‘不待帝命’。

所以别的什么对话,听个乐就行,仅供参考。但是那‘方命’的评价,我们可以认可,因为山海经里也写了。

也就是说,在春秋时期的人眼里,帝尧很不喜欢鲧,认为鲧这个人喜欢不听他的命令。

不听领导命令,领导怎么会委以重任?所以帝尧很不想让鲧去治水。

但四岳都推荐鲧,让他试试,所以帝尧很不情愿地让鲧去治水了,毕竟洪水滔天。

我们可以想象,帝尧自己不愿意的人选,他怎么可能全力支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