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折:《提灯鱼》(第2/3页)

元曜走出去,对男子笑道:“这位兄台真早,可是来缥缈阁买东西的?”

男子从冥灯上收回了目光,道:“缥缈阁?这里是缥缈阁?”

“是啊,这里是缥缈阁。”元曜有些奇怪,冥灯旁边的牌匾上不是写着“缥缈阁”三个大字吗?难道,他竟不识字?

男子似乎看穿了元曜的心思,微微一笑,解释道:“在下是扶桑人,来贵国长安很多年了,虽然语言无碍,生活也习惯了,但还是认不得太复杂的文字。让老弟见笑了。”

元曜笑道:“原来是东来的贵客。不知道兄台怎么称呼?”

男子笑道:“在下的汉名叫‘余润芝’,老弟怎么称呼?”

元曜笑道:“原来是余兄。小生姓元,名曜,字轩之。余兄叫小生轩之就行了。”

余润芝笑道,“元曜,轩之,真是好名字。”

“哪里,哪里。”元曜一想到太平公主老是“妖缘”“妖缘”地叫他,就很想改名字。“余兄先进来吧,想买些什么,小生替你找。”

余润芝走进缥缈阁,四下一望,走到了放毛笔、宣纸的货架前。他笑道:“在扶桑时,在下是天武天皇陛下的御用画师,为尊贵的陛下作画。天皇陛下很欣赏在下的画,他知道在下想提升自己的画技,就遣在下来大唐增长见识,学习更高超的画技。”

元曜道:“余兄的画技肯定非常棒。”

余润芝谦虚地道:“在平城京时,在下洋洋自得,以为自己是丹青妙手,天下无人能及。来到长安之后,在下才明白自己是井底之蛙,贻笑大方。大唐的画师才是真正的丹青妙手,他们的着色方法,点染技巧在下闻所未闻,叹为观止。这些年来,在下如饥似渴地学习,每日不间断地练习,也曾花了十几年的时间走遍大江南北,观摩大唐的锦绣河山,拜访各地的名师。如今,这画技才稍微能够见人。”

元曜觉得余润芝的话似乎有哪里不对劲,但也没有细想。他笑道:“余兄太谦虚了。”

余润芝选好了两张三尺的罗纹单宣、三只质地不同的翡翠毛笔,他从身上摸出了一根金条,递给元曜。

元曜摸头,犯难了,“这两张上等宣纸加三支翡翠毛笔,也不过二两银子,余兄给一根金条,怕是找不开。”

白姬昨晚夜行,还没回来。柜台后就只剩两、三吊钱,根本没那么多银子找给余润芝。

余润芝放下金条,笑了:“没有关系,金子先留下吧。等你能够找开了,替在下送来就行了。”

元曜道:“也好。等白姬回来了,小生就把多出的银子送到四方馆⒆去给余兄。”

余润芝道:“在下不住四方馆,现在暂住在慈恩寺附近的‘当归山庄’。”

余润芝说清了具体地址,就离开了。

离奴从里间走出来,睡眼惺忪,“书呆子,大清早的,你在和谁说话?”

元曜道:“一位扶桑来的画师。他来买宣纸和毛笔。”

“才刚辰时,这扶桑人起得可真早。咦,这儿怎么会有一根金条?”

元曜道:“客人留下的。晚些时候,小生还得把多出的钱给他送去。”

离奴撇嘴,道:“扶桑人还真阔绰,买个纸笔也用金条。”

白姬赶在吃早饭的时候回来了。

元曜向她说了余润芝来买纸笔的事情,呈上了金条。

白姬拿着金条看了看,笑了,“很有趣的金条。”

元曜道:“金条有什么有趣的?赶紧把多出的银子找给余兄才是正经。”

白姬随手把金条丢进柜台后的罐子里,进去取了银子给元曜,让他送去给余润芝。

元曜拿着银子出发了。

元曜出了长安,来到慈恩寺附近时,刚过正午。慈恩寺位于长安南郊,四周青山绿水。元曜转过一条山路,看见了一座规模很大的庄院,正是“当归山庄”。

当归山庄外面,站着两名穿着白色单衣的小僮。

元曜说明白来意,一名小僮进去通报。

不一会儿,小僮出来道:“主人请元公子进去。”

元曜换下了干净的鞋子之后,才被小僮带进当归山庄。

山庄中的布局格调、装饰陈设不像是大唐风格,院落、房间、走廊、移门、屏风、木案、茶具等等,看上去极具异域风情。

小僮带元曜走在回廊中,不远处的正厅内隐约传来音乐声。元曜侧耳一听,不像是大唐的宫商角徵羽,而是一种悠缓而简单的曲调。有男子在用异族语言和着曲子唱歌,歌声中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元曜随小僮走进正厅时,才发现此处正在开一场宴会。余润芝和几十名男女正在大厅中宴饮。在座的男子、女子的服饰打扮,形容举止都是异族风情,男子带着立乌帽子,穿着条纹狩衣,手拿蝙蝠扇。女子穿着花纹华丽的十二层单衣,青丝乌黑油亮,如一匹光滑的缎子。她们的脸白皙如凝脂,嘴唇嫣红如樱桃,但是朝元曜一笑时,露出的牙齿却染成了黑色。

余润芝站起身来,笑着对元曜道:“轩之,你来得正好,我们正在开歌会,你也来饮一杯?”

元曜递上一个包袱,笑道:“小生是来为余兄送回早上多余的银子。这……这扶桑雅风小生也不太懂……”

余润芝接过包袱,随手丢在一边,拉了元曜坐下,笑道:“不懂没有关系,一起喝一杯,乐一乐吧。”

元曜不好拂了余润芝的盛情,只好坐下了。

余润芝向元曜介绍了在座的客人,都是从扶桑来大唐的遣唐使。他们中有官吏、有僧人、有阴阳师、有文士、有乐师、有匠人。他们都会汉语,也都很亲切,宴会的气氛快乐而融洽。元曜和一名汉名叫作“吕逸仕”的文人讨论三坟五典,四书五经,他广博的学识让元曜十分佩服。

快乐的时光总是飞逝如水,不知不觉已经快申时了。元曜想告辞回去,余润芝挽留道:“现在,轩之即使离开,也赶不及在宵禁之前回缥缈阁了。不如,今夜就留在这里吧?在下派小僮骑马去缥缈阁替你说一声。”

客人们也纷纷挽留元曜,非常热情。

元曜却不过众人的盛情,就答应了。

扶桑民歌再次响起,这一次换做了快乐的曲调,众人一边大笑,一边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