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策论双问(第2/2页)

在农事方面写了几句,方运脸上突然浮现一抹微笑,因为他在写的过程又有新的发现,这策论和经义不同,经义是分析圣人之言,必须要面面俱到,主要表现圣人之道,自己还在次要位置。

而策论根本是在献策,是在向君上和考官展示自我,那么面面俱到反而落了下乘,一专多能才是策论答题的第二个要素。

于是,在写农事的时候,方运没有学策论指导书籍那样用洋洋洒洒数千言来献策,而是在写了一些问题对策后,笔锋一转,写到:“无农不稳,何以稳农?”

接着,方运就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把农事的重点落在“稳农”上。

董知府一看,差一点拍案叫绝,在农事方面,很多人都提出重农思想和对策,但是“稳农”却比“重农”更加具体,更加精确,不仅能抓住考官的眼光,也更符合策论的理念。

董知府盯着方运的头,很想知道这个家伙脑子里装的是什么,怎么会这么机敏,因为“何以稳农”四字一出,哪怕是方运写的稳农之策和别人的重农之策一模一样,但就凭这四个字也能稳压其余考生。

写完农事,方运又开始写军务,景国边患严重,景国的考生若是答题,必然会围绕对付妖蛮进行,但方运则秉承专精的答题理念,不写军工,不写兵将,而写“军纪”,然后从军纪稍稍延伸到军心,明明白白写只有军纪才能让军人有心有魂。

写完军务,方运松了口气,稍稍稳住自己心神,重新阅读一遍前文,最后点点头,确定自己写的和自己所想一致,神态更加沉稳。

董知府一直在观察方运,看到这一幕,他在心中暗叹真是名不虚传,方运刚才的举动看似普通,却已近“明己”。一个人活得越久,越知道了解自己最难,而“明己”还要高于“自省”,自省只是提醒自己的过失,“明己”却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错与对,不仅要改正自己的错,更要坚持自己的对。

董知府一直沉浸在“稳农”和“军纪”两策之中,他没想到一个少年举人竟然能写出这般深刻的道理,不仅远超他这个进士,而且很具有可行性。

“董大人,我答完了。董大人?”方运道。

“哦?”董知府脱离思索两策的状态,然后叹息一声,看着方运。

“十九年前你若在密州,解元必非我。”

方运恍然大悟,原来这是董知府当年的考题,他不仅在十九年前参加了举人试,而且还是密州的举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