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青春(第4/36页)

“谁也不能后退!”洪场长威严得近于专制,“现在咱们就算是进入灾区了,灾区就是战场,谁也不准停步!”他不容大家答话,便冲几个司机叫道:“把车给我发动起来!”虽然局机关的司机们那些年都养了一身大爷脾气,但受环境气氛使然,也不由自主地紧张和认真起来,只有一个年轻些的慢吞吞地刚要说什么,就被洪场长大吼一声打断:“服从命令!”声气阵势,把他吓得一愣,老老实实钻进驾驶楼去了。

这是战场,这是战争!每个人都咀嚼着这句话,对从来在平淡的都市生活圈子里打转的人来说,是那么新鲜,令人兴奋,又惊心动魄!

人多胆壮,靠两条腿一齐走进去,其实也不难,可要把装载着药品的几辆卡车也架过去,却横竖不是件简单事了,我们连推带垫,整整走了十三个小时,不知多少次差点连人带车滑到堤下的沼泽里去,直到天亮,直到明晃晃的太阳高悬在头上,才走出了这条被三十里烂泥封锁的长堤。

卡车沉重地喘着气,疲惫不堪地顺着公路往农场的深处开去。大家横七竖八挤着歪在车厢里,谁也不说话,生怕说话会耗去最后一点残余的体力。

只有你,小祥,扒着车厢的槽帮紧张地向前方张望,当你终于看到第一片残毁的村落在远处灰蒙蒙的树林后面露出身来的时候,竟像孩子般地惊叫起来:

“看!五分场!”

大家挣扎着爬起来,那片残垣断壁越来越近了,已经看得见其间的人迹出没。五分场位于全场的最西缘,在本来已是穷乡僻壤的清河,又是最偏僻的角落。村边的空地上,胡乱排着尸体和伤员,整个儿村子几乎没剩下一间完整的层子。人们望着几辆沾满烂泥的卡车自远而近,像见到了天外来客一样激动得发呆。从地震发生到现在已经几十小时过去了,还没有任何外界(包括清河其他地方)的人员和消息来过这里,人们所经验的那种被遗弃被忘记的强烈恐慌是不难想见的。正在废墟上挖人挖东西的男女老少,全都停下手中的工具,愣愣地看着我们从车上下来,只有一个人用胆怯得发抖的声音,向走在前面的洪场长叫了一声:

“老洪……”

“同志们,不要慌!”洪场长大步往前走,亮开嗓门:“北京派工作队来啦,来救大家啦!”

这一喊,人们才想起扔下手上的东西,轰一声向我们拥过来。不少人喊着:“毛主席万岁!”但多数人只顾得紧紧抓住我们的胳膊不放,像抓住了从天而降的救星似的,一个胖胖的中年人把我的手握得生疼,泪流满面,却一句话也说不出。

第一排房子还都摇摇欲坠地站在那儿,但正面的墙壁全部不见了,墙砖整齐规则地铺满了房前十余米远近的空地。可以想象得出这些墙砖是多么可怕地在一刹那间齐齐的飞迸出去的。有些房里的家具一件不剩地被甩了出来,只有里墙上贴的毛主席像和年画之类还保持原样,而另一些房子里,全部摆设竟安然未动,从敞开的一面看去,活像一个个家庭陈设的逼真的蜡像模型。

人们正在往外搬着没毁的家具,在乱石堆中寻找着手表、存折之类的贵重东西。我们问了一下,死的人不算多,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两处塌房里还压着人没挖出来。洪场长叫其他几辆车继续顺着公路往前走,他和我们这辆车留下来帮着救人。

在一座倒塌的房子里,还压着个女人,我们光能听见她在一块水泥预制板下连哭带喘的呻吟,人却一点看不见。因为怕悬搁的预制板掉下去砸了她,所以不能用锹和镐这类工具硬挖,只能靠手慢慢地往外掏土,一点一点试着挪动那块水泥坨子。

我们这些在大城市里坐机关的人真是出丑了,几个男同志把五分场的人换下来,轮流哈在那憋憋屈屈的地方往外掏土,干几下就汗流浃背。他们都不如小祥干得好,小祥并不魁梧,干起活来却如鱼得水一般,动作之协调,甚至让你觉到一种艺术的美感。那时我就开始羡慕他了,凡是在体魄和精神上特别强的人,我都羡慕,尤其是在那个“战争的危险时刻存在”的年代。

预制板终于挪开了一条缝,小祥跪在乱石上,把腰哈得低低的,想把上半身探进那条缝隙把人拉出来,可马上又缩回头。眼睛四顾,突然看到了我。

“你,还是你来吧……”

“怎么啦?”洪场长问。

小祥脸红起来,结结巴巴地说:“里边……她,没穿衣服。”

“浑蛋!”洪场长瞪眼骂:“人命关天,你还废什么话!”

我说:“我来。”又上来一个中年人,把满脸通红的小祥推开,我们俩把那一丝不挂的妇女从石板缝里拖出来,洪场长拿自己的雨衣给她裹上了。

我们把几个重伤员连同那奄奄一息的妇女一道,用卡车送到了农场医院。医院门前的广场上已经躺满了血肉模糊的人。地震发生后,各分场挖出来的伤员源源不断地往这儿送,也不管这个房子塌掉一半的小小医院是否还有能力接纳,横竖把人一放,转身再回去抬别人。据后来估算,送到这儿的伤员足有七八百人。头天下大雨,第二天又是罕见的暴晒,不少伤员就是在这儿断了气。远远就能听见广场上一片悲惨的哀号,成群的绿头苍蝇在令人眩目的热浪中寻找着血腥,那场面我至今难忘。

我们没在那个浊气逼人的广场上待多久。

下午四点多钟,通知工作队的人都到总场集合。这个通知似乎意味着这一天战斗的结束。我们从昨天下午起水米没沾牙,将近两天一夜没合眼,倒不觉得困饿,就是渴,渴得头昏眼花。

爬上被太阳烤得灼人的卡车,大家谁也不想费唾沫说话。小祥也一声不响,双手抱膝,在车厢角上缩成一团地坐着。

“你叫什么?”我不知为什么想亲近他。

他略感意外地愣了一下,羞涩地回答:“陆小祥。”

“有二十了?”

“差不多。”停一下又说:“十九。”

“你住哪儿,家里房子塌了吗?”

“就住总场,没塌,我们那儿的房子隔一排塌一排。”

后来我曾经问过一位在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的“内行”,他不相信会有这种非常规律的坍塌现象,但我在总场附近的居民区却亲眼见到了这个情形。小祥家的房子在第一排,没塌。那房子用大块石头砌成,看上去很结实,四周槐荫掩映,石墙上均匀涂着据说是防虫子的白灰,临一潭幽幽水塘,很有点田园诗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