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第6/8页)

“书记到底什么态度,什么评价?”黄一平到底不够老练沉着,也是仗着与方教授的师生关系,颇有些不耐烦对方关子卖得太长,却招来冯市长批评与制止的目光。

“什么评价?告诉你,一通批评!”方教授一脸严肃,眼神里却是抑制不住的得意。

据方教授透露,当天夜里,他又跟龚书记通了电话,书记果然已经认真读了冯开岭的文章。对于文章写得如何,龚书记并未有一言半语的评价,他只是就其中的一些问题与方教授进行了商榷,比如,文章中多处提到城市的“文化记忆”一词,那么,这个文化记忆的概念,西方学者其实早有论述,国内专家如著名作家、民俗学家冯骥才也见解颇深,对此应当有原文的引用,也有必要作系统性表述,否则时下很多读者对这个概念恐怕不知所云,或者不得要领。还有,其中一则小标题“城市规划在建设文化大省中的功能与作用”,“功能”与“作用”好像太实用主义了一些,不如用“地位”一词来得宏观、妥帖。此外,龚书记还就文章中的几个小观点进行了评点,认为有的可以再深化,有的则需要在理论上寻求进一步支撑,等等。

“龚书记在电话里居然一口气讲了二十分钟,还说有时间再坐下来慢慢探讨。”方教授伸出两根手指,晃了又晃。

“那么说明龚书记对这篇文章还是不太满意?”黄一平的问题愚蠢得恰到好处,显然有些故意卖痴装傻。

方教授与杨副秘书长两位老同学对视一下,竟然爆发出哄堂大笑。

“哈哈,你还是太不成熟了,至少政治上不够敏感呀。”杨副秘书长不知是计,谆谆教导黄一平道:“这恰恰就表示他很满意很重视这篇文章。你想想,一个省委书记能随便表扬一个副市长?书记评点、批评,说明他看了,仅只一看就已经不得了啦!更何况,书记批评得越是详细、具体,就表示他老人家对这篇文章不是一般的重视,那是相当重视了。”

“要不是方教授对龚书记和省委的精神吃得透、把握得准,再加上杨兄在版面上做了精心安排,又怎么可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冯开岭嘴早已咧得收不拢,宽阔的眉间平坦得没有丝毫波纹,右腮边那块肉一时欢腾得厉害。他举杯与方教授、杨副秘书长用力一碰,然后一饮而尽。

“更为难得的是,龚书记和方教授通电话的第二天,就把我找去,说是对这个冯开岭以前只是认识,希望了解一下他的详细情况。”杨副秘书长喝干杯中酒,也很兴奋。

这个情况冯开岭与黄一平已经知道。龚书记向杨副秘书长询问情况,后者尽其所知作了介绍,同时又马上通知组织部市县干部处年处长,让其书面整理一份冯开岭的个人资料,快速送到龚书记手上。那年处长是什么人?杨副秘书长电话放下不到一个小时,冯开岭的个人简况就马上送到,内容包括刚刚在阳城的民主推荐和测评情况。

“龚书记这一过问,底下的麻烦就大了。”方教授话说一半,借故上厕所小解,有意再卖一个更大的关子。

趁着冯市长陪同方教授去了卫生间,杨副秘书长端起酒杯专门敬了邝明达:“小邝,你那个装修工程队确实不错,帮我儿子的房子搞得非常漂亮,你大姐在我面前不住声地夸你,还说要好好谢你哩。”

邝明达马上回敬道:“一点小事,不值得这样。只要秘书长全家满意,就算是最好的奖励了。”

“装修费用你大姐和你结了吧?这个我要和你交代清楚,朋友归朋友,钱归钱,费用和手续上一定要清清爽爽,不能让我犯错误哦。”

“这您放心,费用我和大姐已经结清,分文不差。”说到这里,邝明达好像忽然想起,马上从包里掏出一张发票,说:“这是装修全部费用结清的发票,您收好。”

说话间,冯开岭和方教授也回来了。两人一路谈笑风生,俨然已是一对无话不谈的老朋友。

“龚书记提出的那些问题,正好就为底下进行专题研讨找到了由头、破了题。”方教授不紧不慢接上刚才的话。

“对呀!”黄一平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尽量给老师以最大的心理满足。

于是,底下的议题便归到研讨会上,冯市长当场全权委托给方教授和杨副秘书长二位。

是夜,冯开岭主动把自己喝醉了。送走方教授与杨副秘书长,冯开岭情绪大好,当然也借一点酒意,居然不避黄一平、邝明达两个,直接指引车子开到邹蓉蓉别墅门前,径自倒在美人怀里,被邹蓉蓉搀扶进屋。黄一平与邝明达远远看在眼里,只好装作视而不见,悄悄驾车离开另行找宾馆投宿。

路上,黄一平问邝明达:“那个杨夫人果真和你结清了费用?”

邝明达哈哈大笑说:“那才见鬼哩!工程才做到一半时,杨夫人生怕我中途反悔,竟然当着装修工人的面,拎来一只鼓鼓囊囊的大袋子,说是结账。屁股一转,背着那些人,我又原封不动退还给她。这不,我还得开张三十五万元的发票给她,额外又贴进去几万元税费。”

54

五天后,冯开岭《保持城市特色,彰显城市个性,以建设文化大省的宏大气势统领城市规划和建设》一文专题研讨会在省城隆重举行。

研讨会以省社科联、N大哲学系、《理论前沿》杂志社的名义联合主办,由邝明达租下省城希尔顿饭店的一个会议中心,明达集团负责全部费用。研讨会的实际张罗人,则是黄一平。

黄一平是第一次操办这样的研讨会,根本不知道从何入手。好在方教授手下那几个博士生,得益于在老师身边时有见习的机会,对于这样的活动早已驾轻就熟,会议的主要事务基本全由他们办理,黄一平只负责开支钱款、及时入账即可。

根据那些博士生师弟师妹的介绍,按照正常情况,若是召集一个像模像样的理论作品研讨会,起码得提前一个月时间开始筹备,先得把作品发到有关专家、学者的手里,按照各位专家、学者的学术涉猎范围,给出大致的评论主题与角度,而后还得对他们的准备情况有一个基本规范,防止一旦到了会议发言时,有观点相互冲突者擦枪走火或当场叫板,局面不好收拾。另外,对于会议地点的选择、会场的布置、座位的编排,以及发言顺序的先后,等等,都应当有一套严格而完备的程式。

可是,冯市长这个作品研讨会,因为时间紧迫,加之真实用意并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形式,过程才是第一位,因此就一切以简化、速成为原则。

按照博士生们的安排,先要邀请的不是专家、学者,而是新闻媒体的那些知名记者。在这方面,他们有一班相当热络的记者、编辑朋友,一个个电话打过去,完全不提作品题目、内容、研讨主题之类,甚至在提及作者时也只说:“是个有实权的常务副市长,马上晋升市长哩。”在他们嘴里,连冯开岭三个字都无需提,最重要的主题词则是“每只红包一千块”,或者“你们那里总共五千”云云。不过丑话也是说在前头,对报纸记者的要求是“稿子必须保证在醒目位置刊登,不能少于一千字”;电视记者“晚上本省新闻联播,时长不低于三十秒”;电台“新闻加专访,新闻全天滚动,专访连续三天复播”。看着一帮师弟师妹的娴熟操作,黄一平感觉自己就像来自另一个世纪,他只能在心底感叹,真正创造和改变这个世界的,不是人,而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