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第2/7页)

谈什么谈?夏中民默默地想,都这会儿了,还有什么可谈的?当然,他也清楚陈正祥的良苦用心,为了大局,为了党代会顺利举行,这也是他最后的一次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可能是最有效的一次努力。说实话,事到如今,夏中民也确实觉得有必要给汪思继谈谈,但究竟谈什么,又从哪里谈起?面对汪思继,你又能同他谈什么?是不是就像陈正祥说的那样,为了顾全大局,只能委曲求全?就像官场颇为流行的“插秧”那首诗里讲的那样,“低头方见水中天,退后原来是向前”?想来想去,他终于打破了沉默:

“汪书记,我也确实一直想找你谈谈的,但这一段事情实在太多,你也知道的,考察,考试,还有市里七七八八的事情,以致连党代会的事情,我也没与你交换过意见。”

汪思继笑笑说,“中民呀,你叫我老汪就行了,怎么老叫我汪书记?让别人听了,咱们就这么生分呀。”

夏中民没笑,“客气话就不说了,刚才正祥书记说了那么多,我也觉得有必要同你交换交换看法。到现在了,也用不着再说套话、虚话,咱们就把话挑明了。让我说,这次党代会能不能开成功,会不会出问题,其实关键不在正祥书记身上,更不在我身上,而是在你身上。”

汪思继仍然笑着说,“看你这话说的,五百多党代表,谁有这么大能耐?你真要这么看,我可担不起这么大责任呀。”

夏中民中肯而又严肃地说道,“说实话,你我心里这会儿都很清楚,这次党代会,看上去一切都很正常,但实际上并不正常,不仅不正常,而且情况非常严重。大家都知道的,开会以前,给我散发了那么多材料,甚至给每个党代会代表、人代会代表都散发了材料;就在昨天晚上,还有人在门缝里给代表们塞材料,说我从下面借手工人给代表们施加压力,从上面借手领导给代表们施加压力。我觉得,从现在的情况看,矛头已明确对准了我。鉴于这些情况,我也真想给你说几句心里话。”

汪思继也渐渐地严肃起来,很诚恳地说,“中民呀,不管别人怎么看你,有一点你尽可放心,我是坚决支持你的。前几天考察你,我对考察组是怎么说的,你应该有所耳闻。再说,咱们是什么关系,至少也有十几年了吧。当初你在省委组织部时,就没少帮过我的忙,一直在支持我。这些我不会忘记的,所以请你放心,我绝对没问题。”

夏中民并不跟他客套,继续说道,“我来嶝江这几年的情况,你清楚,大家也都清楚,我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嶝江方方面面的一些力量,之所以始终把矛头对准我,甚至要把我赶走,就是担心我上来后,会影响到他们的既得利益。其实这些人根本就想错了,就算把我赶走了,他们的利益就保住了?对这种想法和行为,真正让我感动吃惊的是,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不知他们是真的忘了,还是根本就没有想过,共产党的宗旨是什么?共产党对嶝江现在这样的情况,能够长期容忍下去么?如果再这么下去,这个党还能继续存在?老百姓还会继续拥护这个党?他们这么做,等于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上了?汪书记,作为我个人无所谓,从我来嶝江的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了一切准备。我惟一担心的是,如果党代会出了什么问题,影响到并不是我们个人的利益,而是整个嶝江的政局和今后的发展。你是嶝江市委的常务副书记,主管组织工作多年,这次党代会的各个环节,包括所有的筹备工作和人员安排,从头到尾都是你一手操作的,所以我刚才说得并不为过,党代会的成功于否,你举足轻重,至关重要。”

汪思继说道,“你看,你还是这样看我。我有什么?我又算什么?换届工作主要都是正祥书记抓的,党委会定的,筹备组研究的,具体的我照办就是了,说实话,我就是个跑腿的。在嶝江,这几年,我这面干的都是杂事,你那面干的都是实事。就咱们两个最辛苦,就咱们两个得罪人最多。就算别人不明白,你还能不明白?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工作,我这个人你也应该清楚,向来公公道道,按原则办事,从来不会在背后做一些对不起别人的事情。”

夏中民说,“这个用不着解释,也用不着回避,你是常务副书记,主管的就是干部,你的位子和你的权力就决定了你的作用。你在嶝江工作了这么多年,你有想法,大家都清楚。当市长,当书记,别说你这个常务副书记了,嶝江十几个党委里面,哪个没有想法?但问题是,我们都是党的干部,这一切都是组织上考虑的事情。如果谁用不正常的眼光去看组织,那他的行动肯定也不正常。如果上面主管组织的不正常了,那下面的一些干部肯定也会变得不正常。关键的关键,就是应该怎么看待组织。谁要把组织想歪了,那他的想法肯定也是歪的。汪书记,我干脆就把活说透了,如果确实是组织上定了你当书记,或者定了你当市长,而我硬要跟你争,或者拼命要把你拉下来,那你怎么做,我也可以理解。再退一步说,你可以到上面了解了解,如果有一个领导说过这样的话,或者有一个领导有过这种想法,那我立即就卷起铺盖走人,永远离开嶝江。我这么说,并不是组织上已经对你有了什么定论,或者认为你有什么问题,组织上让你主持换届工作,那其实是对你最大的信任!面对着这种信任,你应该想想自己的责任。在我们中国,还有比这种信任和责任更有分量的东西吗?正祥书记刚才有句话我觉得说得很到位,我们都为党工作多年了,尤其是你,已经在嶝江工作将近三十年了,我们真的应该珍惜。你不比我,我还年轻,就算这次落选了,我还有的是机会,有的是时间,跌倒了还可以再爬起来。但你,家在这里,从小生活在这里,以你现在的情况,以你今后的考虑,我觉得你肯定不愿意离开嶝江,你也离不开嶝江。”

汪思继叹了口气说,“这倒是实话,我离开嶝江干什么?在这儿干这么多年了,什么也熟悉,故土难离呀。”

“既然这样,说一句不怕得罪你的话,汪书记,如果你真的没有任何问题,对党对老百姓确确实实问心无愧,我们又哪来的隔阂,哪来的矛盾?面对着广大的干部群众,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以你的年龄,我们还可以在一起为嶝江的发展再工作好些年,你究竟有什么可担心的?又有什么放不开的?看看那些半途倒下去的领导干部,再听听他们说的那些话,钱有多少才算够,官到多大才是顶?为什么都是事后才悔恨不已,事前都是非要一条胡同走到底,非要把自己放在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田地?为了某种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利益,而不惜以身试法,即使从最自私的观点来看,这合算吗?”说到这里,夏中民已经完全把话敞开了,说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