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风雅殇(第5/6页)

您听说过十多年前,深圳著名的艺术产业集团雅昌公司,就能通过一套设备,复制世界名画,仿真程度超过99%,肉眼完全无法识别。但那是西画啊,对中国画来说,这个不容易做到——然而,咱们国人还是做到了。广东、上海和南京一带的画商,用一种大型喷墨精彩打印机,可以直接用宣纸打印国画。他们通过对名家的作品,真品或高清图片均可,进行扫描,在电脑里调好色调(一般色调浅于原作),然后打印出来。这时候,得到了一幅色调略淡的跟原作完全相同的作品。因为喷墨材料跟国画颜料有所区别,所以第二道工序就是人工描画,用国画颜料照着打印稿再描一层色上去,这就完全变成“真材实料”的作品了。这种作品一般不能“裸卖”,要揉皱,然后再装裱,完了在仓库里放一段时间,拿出来亮相,一般肉眼根本无法看出来是“加工品”。

这种“加工品”存在的风险是,时间太久之后,墨、色会分离,斑驳。还有,如果有人知道此种作假,突发奇想,送到实验室进行化学鉴定,会把油墨和颜料两种不同的材料检测出来。还有一个更大的风险就是,如果哪天原作亮相,那么伪作自然不攻自破,因为一个画家不可能画得出概貌、细节完全重合的两件作品。所以,说到底,这种作品只是“高级黑”,还没到“顶级黑”的阶段。

顶级黑的阶段是什么呢?

举个例子说吧。国内某屡创拍卖高价的著名已故画家,他的作品通过弟子、子女的成功运作,很快都被高价卖出。到了2000年初,可以流通的该大师作品越来越少。这个时候,弟子和子女开始了联手“高级制假”行动。因为弟子跟着老人家学画多年,已经基本掌握了老爷子的笔法。画出来的作品,近乎出于一人。于是由弟子精心画画儿,落老爷子的款,完全仿出老爷子的作品。注意,绝对不是老爷子的“同一作品”,而是“不同”的作品。什么意思?就是完全用老爷子的笔法,创作出一幅类似题材的作品。最狠的是,所用材料,笔、墨、彩、纸、印、泥,全是老爷子的遗物,都是民国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产品。这样“创作”的作品达到一定积累量后,子女开始剧透,家父有一批“传家精品”。弟子写文章,回忆老爷子当年创作其中某作品、某某作品的花絮。引得富豪和大拍卖商纷纷上门重金求购。富豪自然如获至宝,永久珍藏。而拍卖商都是鬼精,即便怀疑有假,拿出去鉴定,绝对没有办法找到任何瑕疵;即使判断有假,也心知肚明,根本不会计较,留着下次再去收购时做不亮相的压价“底牌”,因为他的公司有这样的大师作品上拍,既增加了公司的分量,又拉高了公司业绩,而巨额成交额也为公司带来滚滚佣金。大家心照不宣,期待下一次的愉快合作。大拍卖商与大画家后人,形成了默契。这些大拍卖商也是过人的机灵鬼,马上到民间,到传世的文房作坊,到处搜罗老墨老纸老彩,专门囤积到自己手中,高价卖给书画名门,或者作为礼物,送过去换得“永久合作”的权益。

这种“顶级黑”,黑到如此程度,一出门不洗即白。随着拍卖成交量的增加,这类作品会逐渐进入各种艺术资料图书,甚至艺术史类的图册。再也不会有人怀疑,不是画家本人作品,唯有天地鬼神和当事人自己的良心明明白白吧。

艺术界的江湖之深,黑幕之厚,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说多了,传出去,我们被人砍了的可能性都有。我这是知耻而后勇,豁出去了。

艺术不应该成为江湖,更不应该成为黑色江湖。走到这一步,既是艺术产业化步子过快、力度过大的结果,又是艺术家和艺术推手失去底线的结果,也是我这样的行业部门领导失职导致的恶果。我承认错误,但我先前没有进到深水区,只是偶尔耳闻,权当八卦了。再有,说一千道一万,就是没有想到,我的下属也正潜伏在这样的江湖深水区呢。

人说不知不为过,我作为专家和行业领导,不知也是过,知了没有效管制,就是过了,是作孽,是罪了啊。

3

他们干的最缺德的事,当然还不光是跟社会画廊画商勾结起来,坑消费者。这个行业,要么穷困潦倒,要么大发横财、黑心财,人一旦陷进去,难以自拔,胃口会越来越大,阴招、损招、奇招,无所不用其极。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很多靠公款消费的宾馆酒店,生意一下子就不行了。当时文化厅下面有一个宾馆,过去是政府主办的文化招待所,改革开放之后变成文化系统的培训中心,以做系统内的培训和会议接待为主,基本上惨淡经营,入不敷出。这个单位也是我分管的,我多次想改革,让它成为纯粹的经营实体,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消费者。但每次一酝酿这个事,就有人提醒我,说小心点啊,这么多职工,都是习惯了老体制,躺着吃皇粮的人,要改变他们的习惯不容易,这些人过得惯一起穷,受不了身边有人富。而且他们多数是一些关系户,跟宣传文化口的老领导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动了他们,风险可不小。我跟厅长也多次商量过这事,班子里的意见基本趋于一致,保守疗法,拖到哪儿算哪儿。十八大之后,这个单位更是举步维艰了,可这个时候,大张突然站出来,说帮助厅里解决这个麻烦,由文化公司接盘,保证扭亏为盈,三年开始上缴利润。

说实话,经过这些年,我眼看着大张从无到有,玩空手道,把文化公司玩得这么大。对他的本事特别欣赏。人就是这样,一俊遮百丑,本事大了,对公家、对别人有贡献了,你就不会去细究他的缺点,心里头也不愿承认他有什么缺点。文化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也闹过一些消费纠纷,也有媒体向省领导写过内参,说他们造假坑人之类的。但很快都被大张平息了。有一天,副省长曾专门把我喊过去询问这件事,我当然否认了造假坑人这类情况。副省长说,听说艺术品拍卖的国际惯例是不承诺保真,出门不退,是这样的吗。我如实回答,是这样的,像佳士得、苏富比包括纽约艺术交易所,无不如此。副省长有些不解,又问,那消费者如何信任这些机构?如何避免赝品?我说,著名的艺术机构都是用多年的信用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他们对艺术品的把关很严,可以说比买家还要当心,因为信誉才是他们的财富,他们的生命,没有信誉,他们会失去一切。中国的艺术机构建立时间还都不长,有一些做大的,完全靠资金、艺术来源渠道和人脉实力,而不全是靠信用,当然,没有信用,高层次人脉也很难维系,所以规模跟信用有时候是对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