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诗(第2/2页)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从秦末至晋太元年间,约五百几十年,“五百”是取其整数。桃源的奇迹一直隐没了数百年,今日终于向世人显露了它宛如仙界的面目。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桃源风俗淳厚,而世间风俗浇薄,道不同又何能相谋?所以桃源只能显露一下便又深深地隐蔽起来。“异源”二字揭示了桃源与外面的世俗社会在文化根源上的本质差异。“薄”字则是对现实社会的根本批判。“旋”,不久。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游方士”,游于方内之士,指世俗中人。试问世人,你又如何能测知那尘世以外的世界呢?不能的。因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也正是《桃花源记》所说“遂迷,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的隐义所在。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我多么希望能乘着一股清风,高飞远举,去寻找那些和我志趣相投的人们啊。诗人自我形象在最后出现,是他真性情的自然呈露。“契”,志意相投的人。

评解

桃花源是一个美好的梦,一个美好的理想。这个梦境、理想的产生,既与陶渊明生活的那个动荡的时代有关,也和中国古代较为发达的农业经济这一基本生产方式有关。更重要的是,这种理想与从《礼记》、老子开始就已存在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念有关。《礼记·礼运》已提出“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陶渊明吸取了《老子》“小国寡民,虽有什佰之器而不用”等思想,而扬弃了其“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消极成分,终于自开一种崭新境界。桃花源理想堪称《礼记·礼运》以降中国文化的一大瑰宝。

《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珠联璧合,又相对独立,读来并无重复之感。《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视角来描述桃源,《桃花源诗》则以诗人自己的视角观照桃源,表达了对桃源世界的认同与追求。《桃花源记》是缘起、记述,《桃花源诗》才是本体、议论,两者结合起来,才是对桃花源的完整描述。这种结构显示了艺术上的独创性,对于后世同类文学体裁的创作,比如唐代的元白叙事诗等,具有启发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