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开亦儒亦侠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柳开《塞上》

这一首塞外即景的七绝,是柳开的名作。“骹”同“髇”,即会发出响声的箭,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嚆矢”;金勒是金属制作的马笼头。全诗的大意是:一支响箭冲天而起,直上云霄,此时天高地阔,万里无风,一片寂静,响箭的声音更显尖厉;在浩漠的原野上,数百名碧眼胡人小伙子正在骑马奔驰,听到响箭的声音,齐齐勒住马头,举目望向那无垠的天空……

这首七绝的亮点在第二句“天静无风声更干”,干是干爽的干,形容声音尖厉响亮。在唐诗中屡有这样的用法,唐彦谦《咏葡萄》“天风飕飕叶栩栩,蝴蝶声干作晴雨”,李商隐《楚泽》“夕阳归路后,霜野物声干”,孟郊《戏赠无本》“长安秋声干,木叶相号悲”,都是如此。

用一个触感的字来表示听觉,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种技巧。诗与文不同的一个地方,就在于文章往往是辞达而已,而诗却须力避平庸,每一个字都要斟酌,最好都要出彩。因此,诗句有一些乍看让人觉得“不通”、实际上符合情理的地方,能为作品增加诗味,那是不能用日常的语言逻辑去规量的。

唐代李益的《从军北征》,与柳开此作有点接近: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此外李益还有一首更广为人知的七绝《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以上两首七绝,用的技巧都一样,都使用了“摄影机”,拍下一个瞬间的特写,将复杂的情感用壮观的画面来呈现,在艺术上展现出强劲无俦的感染力。柳开可谓是活学善用,《塞上》取法李益,但技巧更加成熟:李益的两首作品,都用了起兴,如“天山雪后海风寒”和“回乐峰前沙似雪”,都是铺垫;而《塞上》从头至尾都跳动着最强的音符,首句“鸣骹直上一千尺”开门见山,劈面而来,四句不需任何前奏,就展现出了一种逼人的英武气概。

因为《塞上》有更进一步的创意,是以成为宋代边塞诗中的压卷之作。边塞诗是古典诗歌宝藏里的一大珍品,但在中唐之后基本上成了绝唱,很少有人写,更罕有人写得好。《塞上》可说是为边塞诗续上业已失声的绝响。

柳开是大名(今属河北)人,与柳宗元同属一个世家大族,著有《河东先生集》。他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原名肩愈,字绍元,意思是要比肩韩愈、追绍柳宗元,可见其心志之高。

柳开又是一个有侠气的儒者。在他十三岁的时候,有盗贼夜间入屋盗窃,他的家人都惶恐不安,柳开却提着剑与盗贼搏斗起来。最后盗贼打不过他,跳墙逃走,被赶上来的柳开砍断了两根脚趾。柳开的性情如此暴烈,以致有野史说他喜欢吃穷凶极恶的犯人的肝,这种传闻的可信度极低,因为士大夫甚重清议,如果柳开吃人肝,他不可能得到当时社会的称许。

宋代以儒治国,文教复兴,当时士大夫的自觉精神也萌生,担起天下大任。柳开在众多士人当中,是一个比较少见的异类,因为他没有一般人常有的纤弱。他在《代王昭君谢汉帝疏》中,就规劝君王不要对和亲抱有幻想,盖和亲只是权宜之计,要保有天下,还得上下励精图治,增强国力。宋代的士人并非都有担当精神,在北宋遭受强敌入侵时,一些士人纷纷主张迁都,一旦和约签订,“又诱导皇帝来做封禅巡守的勾当”(钱穆《国史大纲》)。在这种环境之中,刚强张扬的柳开不免显得落寞。

柳开携笔从戎,他并非只是纸上谈兵的书生。宋太宗雍熙三年,宋军大举北征辽国,柳开随军押运粮食,到达河北涿州时,宋军大将米信遭遇辽国骑兵,双方交战僵持不下,辽兵突然向米信求降。柳开闻讯,马上告诉米信:“兵法云:‘无约而请和,谋也。’彼将有谋,急攻之必胜。”(《宋史·柳开传》)柳开认为辽军无故而请和,是有阴谋的表现,建议米信马上全力出击。米信不听。结果两天之后,辽军就向宋军发起猛烈的攻势。事后宋人获悉,辽军之所以求和,是因为弓箭已经用尽,于是用缓兵之计拖住宋军,同时急向幽州取箭。

古典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大多文弱、敏感,其实那些人物更多的是文人,而非士人。古代的士人,只要恪守孔门之教的,或不全然文武兼备,但身上都带有一股英侠之气,绝非弱不禁风的孱弱书生。孔子本身就是勇武之人。章太炎先生有这样一个观点:当初子路陵暴孔子,其后成了孔子的弟子,像子路这种性格的人,如果不是在那场冲突中被孔子打败,是不会心甘情愿成为孔门弟子的;此外,在孔门弟子之中,勇武有力之人不止子路一个,相传澹台灭明就力能斩蛟。这虽是传说,但澹台灭明是一个勇猛之人,应是真实的。

章先生这个看法,是符合古时情实的。汉代去古未远,汉人身上就带有一种血性。例如圯上老人要求张良到桥下为他提鞋时,张良就展现出了一股阳刚的气质:“良愕然,欲殴之。”(《史记·留侯世家》)最后张良念及对方年老,强忍怒气。也正因了士人这种古朴刚强的气格,汉代才得以对夷狄取得胜利。在东汉末期,即便天下大乱,中原的礼乐文明亦未遭到北方骑兵的破坏,亦跟汉时人物的“坚硬”质地密切相关。

种种细微具体的历史向人们昭示,知识分子固然要崇文重礼,但气格不应该是卑弱的,否则就沦为孱弱书生,注定会亲手奏响一曲文明陵夷的哀歌。柳开终其一生也不见重用,而后来能文善武的辛弃疾,也是一生郁郁不得志。刚强尚文的士人不当位,将会出现许多历史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