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清真词》的律度和词法(第2/3页)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是他的一首著名的长调,共三阙,名为咏柳,实写送别的羁旅之感。第一叠开头两句直点本题,画出隋堤上一道笔直的柳阴。“丝丝弄碧”“拂水飘绵”写柳丝依依飘拂的情态,已见离情无限。接着由古往今来折柳送别的习俗说起,赋写了柳与送别的一般关系。第二叠回到眼前离别的酒宴上来,并代行人着想:春天水涨波暖,顺风之船疾行如箭,才一回头,送行之人便远在天北了。第三叠写别后伤情。“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暗用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的诗境,“斜阳冉冉春无极”一句写送者独自在水边凝望行者的无限惆怅,程千帆先生指出:斜阳象征时间的消逝,春无极象征空间的无边和生命的永恒,将人生的悲欢离合在心灵深处引起的微妙悸动,以及这种感触中所包含的有限和无际的哲理意味,化成眼前一片斜阳和无限春色的浑然景象,具有很高的概括力〔2〕。

周邦彦最擅长的是咏物写景,这类诗里不但寄托了对于时光人生的感慨,而且浓缩了一些历史的内容,超出了一般的羁愁离情,所以意蕴较秦观、柳永深厚。除了《兰陵王》(柳)中的“斜阳冉冉春无极”以外,还有许多佳作。如《夜飞鹊》:

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兔葵燕麦,向残阳影与人齐,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

这一首写送别,不按一般的词上下片情、景分咏,而是选取残夜清晨送行和黄昏落日归来两段时辰分别写景。上片写河桥送人时斜月已落,烛泪滴尽,在细雨般沾衣的凉露中,散了离筵。津鼓是渡口报时的更鼓,用李端《古别离》:“月落闻津鼓”。参旗为星名,《史记·天官书正义》:“参旗九星在参西,天旗也。”打探津鼓和参旗,本是问时辰的意思,但旗鼓的字面容易引起戎事的联想,与骢马相联系,行者或许是从戎赴边的人,即使不是,也多少渲染了几分出行的豪气。下片写行人从远方归来,从“何意重经前地”一句,方才悟出上片所写的其实是昔日送别这人的回忆,遗钿不见,指当初送他的女子都已不在,河桥送别处只剩下兔葵燕麦、草迷斜径。“向残阳影与人齐”一句,真切地写出归者茕茕独立于残阳斜照的葵麦之间、形影相吊的形象。而藉草而坐,把酒酹地,极望天西的结尾也余味无穷。白日西驰,迟暮之悲自在言外。这首词或许是作者亲身的经历,但也令人联想到汉魏唐宋的古诗中常常写到的征人思妇送别的情景和行人归来后故园荒芜的场景,因而词里的内容又有了包容历史传统主题的更深意义。作者将送别选在清晨,将归来选在黄昏,这两个时段又各与少年的豪气和老年的衰飒相应,从而使世事的沧桑之感与人生的盛衰之感交织在一起,《清真词》的深厚往往由此见出。又如《齐天乐》:

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阁时闻裁剪。云窗静掩,叹重拂罗茵,顿疏花簟;尚有囊〔3〕,露萤清夜照书卷。

荆江留滞最久,故人相望处,离思何限。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凭高眺远,正玉液新〔4〕,蟹螯初荐。醉倒山翁,但愁斜照

开头一笔扫过台城绿芜凋尽的景致,直接点到客居他乡又逢晚秋的主题,以下诸句都由秋寒落笔:暮雨带来的凉意、纺织娘的鸣叫和深闺中裁剪寒衣的刀剪声,以及重铺茵褥、撤去凉席的叹息。只有装萤火虫的布囊还在,可以在清夜照人读书,留下一点夏日的记忆。细节铺叙之中,已有炎凉之感。下片是平生遇秋的回忆:从留滞最久的荆江到西风乱叶的长安(喻京师),处处有故人相望,离思无限,诗情宛转,都只在空忆之中。最后归到重阳佳节,将杜牧“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九日齐安登高》)的意思正面表述出来,即使醉倒,也仍愁斜晖,日暮之悲,更进一层。由于在悲秋之中融入了炎凉之感,集中了一生留滞他乡的飘零之感,词意也较沉厚。

《清真词》咏物不但寄托较深,而且刻画形象传神逼真,又能不拘于物象的摹写。如《六丑》: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

东园岑寂,渐蒙茏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攲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汲古阁本题此词“蔷薇谢后作”。婉约词写光阴流逝之感一般都通过惜春来表现,这一首却选择了凋谢的蔷薇,立意较新。蔷薇花开本来就在春归之后的六七月间,连蔷薇都谢了,当然更令人感叹。所以开头说春天像飞鸟一样,转瞬即逝,了无踪迹。蔷薇本来还留下一点春意,但是一夜之间,都被风雨埋葬。这里以楚宫美人喻蔷薇的花容,以遗落的钗钿喻坠落的花瓣,点染蔷薇不禁摧残、香消玉殒的惨淡之意。为姜夔咏物词以美人的情态喻花开出了思路。“乱点”“轻翻”写落花飘洒在桃蹊、柳陌的动态,仿佛还在以最后的一点余香装点春色,所以引起“多情为谁珍惜”的感叹。“蜂媒”两句,反用崔涂“蜂蝶无情极,残香更不寻”(《残花》)之意,说只有蜂蝶还时而叩窗,唤起一点花开时的回忆。下片写寻找残花的落寞。繁花落尽,园子里自然冷清,蒙茏暗碧正是草木茂盛绿叶成荫之意。而在这一片岑寂中,作者却从自己被花刺勾住的一根长枝上发现了小小的残花。他把自己对于残春的无限怜惜之意寄予这枝蔷薇,将它写得极通人情:仿佛是故意来惹起行客的注意,要牵住客人等着道别,表现出无限离情。而那朵勉强插在头巾上的残花,虽然“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攲侧”,却使人追想到花的盛时。这两句写花在钗上颤动摇曳、向人倾斜的风情姿态,画所不能到。结尾活用唐宣宗时宫人红叶题诗事,想到随流水而去的落花恐怕尚有相思字,与长条残花的多情意脉相连。全篇咏蔷薇只从拟人化的情态落笔,蔷薇丛生、枝条长而多刺、花朵随风摇摆的形态特点也生动地突现出来。又如《苏幕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