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翅难飞,壮志难酬辛弃疾(第2/2页)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南宋淳熙八年(1181)冬天,辛弃疾四十二岁,南渡之后命途多舛的他又遭弹劾,再次被迫赋闲家居,重拾“宅男”旧职。这一次,他被贬之地是江西上饶,此后二十余年,他就定居在了上饶。

上饶为四省通衢,离南宋首都杭州很近。便利的交通更兼优美的环境,吸引了许多士大夫到此定居。辛弃疾来到上饶后,一下子看中了这里。他在城北建筑了一百来间房舍,又将房舍左边的荒地开辟为田园,栽满了水稻。屋内推窗即见满目庄稼,所以他将这处亲手规划设计修建的寓所,命名为“稼轩”,后来写诗作文,落款时常常自称“稼轩居士”,出处就由于此。

辛弃疾还在田边修了一个亭子,取名“植杖”,好像真的想亲手拿起农具耕作。新居将要落成时,他写下了这首词: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随后,辛弃疾又描绘了新居及周边田园规划图,交给自己的好友兼粉丝、翰林大学士洪迈,嘱咐洪迈说:“吾甚爱吾轩,为吾记。”大学问家洪迈没有辜负辛弃疾的愿望,一气呵成,挥笔写下了流传后世的美文《稼轩记》。后人传为美谈的辛弃疾孤军闯敌营,生擒叛徒张国安的故事,就记载于这篇《稼轩记》里:“……侯本以中州隽人,抱忠仗义,章显闻于南邦。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辛弃疾本来是才华出众的忠义之士,他的名声一直传颂在南宋。张安国背叛国家,辛弃疾率领五十骑将他从五万众之敌营中生擒回来,就好像撬开岩石逮兔子一般轻松。之后马蹄裹布,马嘴含物,取道淮西南下,一天一夜不吃饭,声势雄壮慷慨,使那些怯懦的人深受鼓舞,皇上召见他时也再三赞叹……

然而,文武兼具、智勇双全的辛弃疾,可谓生不逢时。在南渡以后的四十五年中,曾经遭受过多次的谗毁和摈斥,放废于林泉间者,前后有将近二十年之久。反反复复的起起落落,不由人不心生冷意。所以,既非常了解辛弃疾境遇又十分理解他心境的好友洪迈,在《稼轩记》里又说:“彼周公瑾、谢安石事业,侯固饶为之。此志未偿,因自诡放浪林泉,从老农学稼,无亦大不可欤。”——类似那周瑜、谢安的功业,辛弃疾本来是可以建立的。但这个志向还没实现,就自己表示要纵情山水,跟从老农学习耕种,也没有什么不可的。这段话,真切鲜活地记录下了辛弃疾壮志未酬、心有不甘的状态。

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举家迁居离此不远的瓢泉。同年秋天,辛弃疾生平所有的各种功名头衔全部被朝廷削得一干二净,他也因此真正过起了游山玩水、野鹤闲云的村居生活,写下了大量讴歌田园风物、四时风光、世俗民情的诗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表面看来,辛弃疾淡泊清静放浪林泉与世无争,其实他心中的爱国热忱丝毫没有消减,无时无刻不惦记着收复失地、一统河山的家国大计。在吟唱田园风物的同时,每每遣怀抒情,他又总是不自禁地写下忧国忧民、斗志昂扬的辞章:“此身忘世浑容易,使世相忘却自难。”“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时间到了1207年秋天,辛弃疾病重在床时,朝廷又来诏命,要他出山担任枢密都承旨一职。此职与宰相平级,直接协助皇帝决策军机,协调全国军务。遗憾的是,此时的辛弃疾已经沉疴难起,只得上奏请辞。10月3日,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爱国词人,在南渡四十五年之后,怀抱着满腔未得一用的忠义和谋略离开了人世。传说,临终之时,他大呼数声“杀贼”而瞑目。

这一年,辛弃疾六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