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版前言(1)(第3/4页)

在这三个制度影响的原因中,每一个都表明了《霸权之后》分析的不足,并提示了某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首先,博弈论中多重均衡的存在意味着,《霸权之后》在解释合作和纷争方面做得很不好。它提供了一个分析这些现象的框架,但没有给出一个可以检验的理论。这样的理论需要具体给出有成立条件的假设以及测量和经验评估的策略,其假设还需要清晰的可以检验的含义。由此,学者们才能检验假设。世界政治中的合作问题很复杂,涉及多个层面。社会科学还没有达到可以建构和检验关于这类问题的理论的程度。

其次,即使从难度较低的层面看,《霸权之后》对组织及其动力机制的关注也是不够的(Barnett and Finnemore, 1998)。本书的框架旨在理解国家如何经过互动,建立被概念化为规则的制度化结构的国际机制。现在看来,这一框架是有用的,但尚不完善,机制的组织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因此,由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是内部官员参与战略行动、不完全受规则约束的大型组织,我的框架对分析世界贸易组织帮助较大。对研究世界银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帮助较小。

再次,《霸权之后》缺乏一个授权理论。有意思的是,书中聚焦于国家互动的功能理论,可能太过相信其试图批判的现实主义无政府范式。我在1984年注意到,正如我引用的阿克洛夫、科斯和威廉姆森等学者的著作所认为的那样,不完全合约和不对称信息问题是基本问题。但为确保可信性和减少不确定性,不完全合约需要权威性解释,这就需要在国际法中进行授权——通常授权于法院(Goldstein et al., 2001)。在复杂组织中,规则的解释及其有效执行需要授权。但授权于代理方意味着权力有可能转移,委托方难以控制。近来,代理理论被用于探讨国际组织中的这些问题。这是一种大有可为的研究路径(Nielson and Tierney, 2003)。

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遵守问题。在《霸权之后》中,我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声誉来解释国家对国际承诺的遵守(第105—116页)。事实上,我接下来的研究项目就是要说明声誉之于遵守的重要性。然而有意思的是,研究揭示出出乎意料的结果,我的发现并不符合我的预期。在检视美国是否遵守其国际承诺的过程中,我发现遵守状况比我预想的更差(在1776年至1989年这段历史时期)。尽管确实有声誉考量,但它对政策的影响小于我的预期。由于我还没有建构出一个可以令人信服地解释我所发现的遵守水平大幅变化的理论,这项研究的大部分内容就没有发表。不过,这项研究使我在遵守的声誉动机问题上更加明智和谨慎。近来,一些关于这一主题的优秀作品(Simmons, 2000; Hathaway, 2002)揭示出,声誉在国家综合考量中很重要,但声誉考量不能保证国家遵守国际承诺。

结论

在写作《霸权之后》时,“全球化”一词还没有进入我们的专业用语词典。互联网还只是国防部里的一些科学家头脑中闪现的一丝灵光。跨国非政府网络的数量可能至少比今天少一个数量级。我和奈曾经讨论过被我们称为跨政府关系的现象(Keohane and Nye, 1974),但与现在的情形相比,当时的跨国非政府网络尚无足轻重(Slaughter, 2004)。学者们还没有将“议题倡议网络”(Keck and Sikkink, 1998)或“全球公民社会”(Keene, 2003)确定为重要的分析主题。因此,对于21世纪而言,《霸权之后》似乎太过国家中心主义。

如果今天重写一本关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的书,它需要将三方面的分析整合起来。如《霸权之后》那样,它需要考察国家如何建立国际机制,如何遵守或违反其规则。同时,它需要探讨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决策如何受到它们嵌处其中的非政府组织以及跨国和跨政府网络活动的影响。此外,它还需要运用当代比较政治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将国家和跨国行动的分析与国内政治联结起来。

在自传式的语境下,我用如下的表达方式来说明这一点。如果今天重写《霸权之后》,需要回归我和奈于20世纪70年代在《权力与相互依赖》中探讨的某些主题。1984年,我没有推翻我们在上一个十年提出的观点。但为了让概念化工作做得更加清晰,从而达到理解国家间合作的目的,我将复合相互依赖的某些内容搁置一边。在我看来,全球化是相互依赖模式的强化和转型,我近来的一些工作——如《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权力与治理》中的工作——可以被视为试图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合作之努力的开始。不过,近来出现的全球政治经济方面的最好的学术成果都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关于国内政治的精致模型以及定量和定性证据——这些是我的履历所缺失的。

一本书一旦出版,所有读者就都有解读的权利。在此方面,作者没有特权地位,并且他的解读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个人利益和记忆紊乱的影响。别人的评价至少有同等的价值。我希望,在其下一阶段的有用之年,《霸权之后》不仅将继续提供论辩的动力,还将激发新的思考和更加严密的研究。

(刘宏松译)

参考文献

Baldwin, David A., ed., 1993.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arnett, Michael, and Martha Finnemore, 1999. The politics, power, and pathologie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53, no.4 (Autumn), pp.699—732.

Elman, Colin, and Miriam Fendius Elman, eds., 2003.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ppraising the Field (Cambridge: MIT Press).

Gilpin, Robert, 1975. U.S. Power and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Goldstein, Judith, et al., 2001. Legalization and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MIT Press).

Grieco, Joseph, 1988. Anarchy and the limits of cooperation: a realist critique of the newest 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2, no.3 (Summer), pp.485—507. Reprinted in Baldwin, 1993, pp.116—140.

Grieco, Joseph, 1990. Cooperation among Nation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Gruber, Lloyd, 2000. Ruling the World: Power Politics and the Rise of Supranational Institution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athaway, Oona A., 2002. Do human rights treaties make a difference?Yale Law Journal, vol.111, no.8 (June), pp.1935—2042.

Ikenberry, G. John, ed., 2002. America Unrivaled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Katzenstein, Peter J., Robert O. Keohane, and Stephen D. Krasner, 1999. Exploration and Contestation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MIT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