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张勋和他的北洋 2.有道德没文明(第2/3页)

坚持留辫子的遗老遗少里,有康有为,还有王国维,但他们都没什么能力,虽然留着辫子,但整天只能躲在青岛和天津的租界里。结果在一片办共和、搞民主、立宪法的热烈风潮中,突然出现了一位忠勇的孤臣遗子张勋,他在徐州附近盘踞着两座小城,坚决不剪辫子,誓死捍卫清朝的遗风,一时间,全中国不肯剪辫子的遗老遗少都跑到徐州去巴结张勋。在这之前,谁也看不上张勋,因为这些遗老遗少曾经都是清廷的一品大员、大学士、大翰林,张勋充其量只是朝廷的一个护卫,虽然他的军衔很高,但在重文轻武的社会环境下,没人把张勋当回事。如今清朝没有了,张勋成了宝贝了,遗老遗少们天天往徐州跑,争相歌颂张勋。要知道,这些遗老遗少的文采都是极好的,包括清华的四大导师之一、国学巨匠王国维,也写了各种各样的文章和诗歌赞美张勋的忠勇。

于是张勋就开始飘飘然起来了,有一种自己深孚众望的感觉。但如果张勋只是自我感觉良好,其实也不会走上复辟的道路。但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当一个人开始膨胀的时候,客观上肯定会再出现一些推动力量,进一步将某些大事最终促成。如果张勋只是在徐州自己留留辫子,顶多也就是像《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一样,给大家发发糖,让大家管自己叫陛下,掀不起什么大风浪。但偏巧这个时候北京发生了严重的府院之争,给张勋最终的复辟搭建了舞台。

在讲张勋复辟的舞台之前,为了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张勋的为人,我先讲几个和张勋的身世有关的有趣小段子。先从张勋的名字入手,张勋,这个名字听起来其实算不上高雅,但其实张勋他们家连这种名字也没能起出来,张勋一开始名叫“张和”,最搞笑的是他的乳名,叫“顺生者”。这三个字我怎么看都觉得很别扭,因为不像是普通话能叫出来的乳名,反倒是像江西口音里的土话,我估计应该不是“顺生者”,而是“顺生仔”之类的,理由也很简单,张勋肯定是顺产出生的。旧社会生孩子不容易,不是孩子夭折就是产妇难产而死,所以顺产是值得庆祝的大喜事,就这么得到了乳名“顺生”。

之前提到过,张勋一直混到26岁,才有人给他提了一个亲,也就是他的正房大老婆曹氏,曹氏跟张勋定亲的时候才13岁,16岁的时候正式过门嫁给张勋,当时张勋已经29岁了,还是没什么出息。后来张勋去当兵打仗,但因为军衔太低,随军不能带着家眷,其实现在我们解放军的部队里也是这样的规定,只有营级以上的干部才能随军带着家属。所以张勋在外面打了十几年的仗,曹氏就在家清贫地守了十几年,曹氏曾经给张勋生了一个儿子,但刚出生没多久就夭折了。一直到十几年后,张勋跑到袁世凯的小站当上了营长,才把曹氏接到身边生活在一起。张勋对曹氏是非常好的,因为他是一个有着忠孝节义道德的人,他一生对曹氏“以母视之”,张勋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所以他就把曹氏当成自己的母亲一样去对待,张家的所有大事小情,甚至包括张勋纳妾的事宜,都要征求曹氏的意见。

北洋军阀里有很多不纳妾的军阀,比如段祺瑞和吴佩孚,但大多数的军头都是草莽出身,一朝得势,娶妻纳妾那是不遑多让的。张勋也不例外,他有一妻十妾,但在所有的妻妾中,张勋最尊重的还是他的原配曹氏,家里的一切钱财和权力,都交给曹氏来管理,而且每年都要隆重地办“两寿”,所谓的“两寿”就是张勋老爷本人的寿辰和夫人曹氏的寿辰,妾再受宠爱,正房原配的地位是绝对不可撼动的。

说到张勋的小妾,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张勋在南京守城的时候,革命军即将攻城,在到处一片兵荒马乱的情况下,张勋还是要跑到苏州去,娶来了一个名叫小毛子的小妾,估计这位小毛子就是一个非常漂亮的青楼女子。张勋非常宠爱小毛子,没想到在最后突围出城的时候,大老婆曹氏带着家眷走了,小毛子跟着张勋一路,但跑到下关的时候,张勋带兵渡江逃跑,小毛子却被革命军逮住了。革命军为了攻入南京,跟张勋血战了很多天,死伤惨重,所以他们是非常痛恨张勋的,如今虽然没能抓到张勋,但抓到了他最心爱的小妾,所以革命军里的大领袖陈其美大喜过望地说,太好了,把小毛子关到笼子里,拉到街上卖票展览,每张票四角钱,赚来票钱充当革命军的军费。

张勋听说了革命军要拿自己的小妾卖钱,立马急了,赶紧跟革命军取得联络,说咱们虽然打了很多天的血战,但也都是为了效忠各自的主子,没有必要结下私仇,你们还是把我的家眷还给我吧。革命军的人商量了一下,觉得张勋说的也很有道理,同意了把小毛子还给他。张勋也很仗义。当时他是沿着津浦路,从浦口退到了徐州,徐州是当时最最重要的铁路枢纽,是津浦路跟陇海路的交叉点,具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张勋退到了徐州之后,把津浦路上收集来的十四个机车头,以及八十几节车厢全都送给了革命军,就为了感谢对方把自己的小妾完好归还,这些机车跟车厢后来对革命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张勋虽然是个大老粗,却是非常讲究的,对原配夫人好,对小妾也好,最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家乡也非常好。

当然了,各个军阀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当他们发达了之后,都给家乡捐钱捐物,但几乎没有哪个军阀,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付出能超过张勋。张勋当上了督军后,虽然没有掌握一个省的真正督军那么有钱,但也算是发达了,他出生的那个村里,每家每户全部都由张勋出钱盖上了大瓦房,不仅如此,张勋老家所在的奉新县,所有考上大学的学生的学费,全部由张勋来出。当时北京城里最漂亮、最现代化的洋建筑之一,叫作江西会馆,就是由张勋出资建造的,里面有唱戏的戏台,还自备了发电机。除了江西会馆之外,张勋还建了五家奉新会馆,因为草莽出身的军阀张勋爱看戏。钱多了,张勋出手也就越来越阔气了,一开始他只资助江西奉新县出来的大学生,后来所有从江西到北京来读大学的学生的学费,全都由他来出,每名学生一个月有八块大洋的“助学金”。

八块大洋是什么概念?当时毛主席在北京大学当图书管理员,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才挣八块大洋,可惜毛主席不是江西人,否则他根本不用这么辛苦,因为江西的大学生每个月什么都不用干,就能从张勋那里领到八块大洋。被张勋资助的这些江西籍的大学生里,后来出了很多我党早期的领导人,比如方志敏、张国焘、许德珩等。张勋也不管这些学生的政治倾向,只要你是从江西来的,他就给你钱,因为张勋挚爱他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