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胜利的阴影下 5.我真的是内奸吗?(第3/3页)

写到这里,我想再跟各位读者分享一个西方人的有趣观点——哲学家和作家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可以说是大知识分子和小知识分子的区别。

首先是哲学家,大家都知道,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特别高,永远是俯视全人类的视角,所以哲学家最讨厌民族主义。当德国占领军入侵的时候,哲学家都没有逃跑,他们还是按照以前的方式生活。比如萨特写的《占领下的巴黎》,就是以俯视人类的角度切入的,他在书中幽默地写道:你看德国人来了,他们也会听歌剧,听到激动的时候也会鼓掌,而且德国人也很有绅士风度,会给女性开门,在地铁里也知道给人让座,而且德国人长得也很漂亮……于是,有一天,当一位英俊的德国军官给法国女士开门的时候,女士情不自禁地对军官笑了一下,回过头立马感觉到不对劲,她竟然对敌人微笑,心中不禁充满了负罪感,回家赶紧听英国的BBC电台,培养一下民族仇恨。对于萨特和大多数哲学家来说,战争是一件无所谓的事,甚至好多哲学家还支持纳粹,比如海德格尔,因为他们是站在上帝的视角在俯瞰人类的。

作家和哲学家截然不同,德国占领军一进入法国,法国的作家们纷纷放下笔杆,拿起枪杆,参加游击队,上了战场。包括得过诺贝尔奖的加缪,他不但参加了游击队,还当上了一支队伍的领导者;还有大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中国读者一定太熟悉她写的《情人》了,后来拍成了一部非常棒的电影,是我们的金马影帝梁家辉演的,还有《印度之歌》,以及我最喜欢的《长别离》。杜拉斯是一名女性,她竟然也参加了游击队,这说明作家的思想都是比较偏激的,相对虚无缥缈的“全人类观”,作家更倾向于相对狭窄的“民族主义”,大多数作家都充满了热血,义愤填膺地弃笔从戎,比如匈牙利的著名诗人裴多菲,直接战死在匈牙利独立战争中。

通过作家和哲学家的对比,可以充分看出,像作家、律师、大学教授等,这些小知识分子,他们通常痛恨强权,痛恨专制,警惕权力,经常充满了愤怒,经常对当权者表达不满和抗议;而像哲学家这种大知识分子,比如萨特、海德格尔、福柯等,他们只警惕民众。大知识分子觉得民众才是最危险的,不论是强权者还是独裁者,那都是人类,不是外星人,任何一个政府存在的目的都不是反人类,不是迫害民众。

所以,“二战”期间的法国,作家都去参加游击队,英勇抵抗侵略者了,哲学家们就留在巴黎,每天悠闲地喝着咖啡,饶有兴趣地俯视着人类。

以上就是“胜利的阴影下”的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