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五:好莱坞电影也和中国电影一样,需要大量的配音员吗?(第4/5页)

中国的电视剧的制作规模和水平,还待提高,这不仅是演员的敬业态度的问题,也是一个机制的问题。因为中国的电视剧基本上都是日播两集,很多电视剧一拍就是80多集,制作周期是很紧张的。而美国的电视剧基本都是周播剧,一周播1集,单集比较长的电视剧,每一季不超过13集,单集比较短的,每一季在22集左右。也就是说,一部大制作的电视剧,一共就13集,还每周播一集,制作周期有三四个月,不论是制作还是演员的表演,都有充分的时间去精进。我们这种一天播两集,甚至以前广电总局没有规定的时候,还有一天播四五集的,电视剧一旦被电视台买进来了,大家就拼命地快速播,80多集的电视剧,不到一个月就播完了,完全是一个快餐文化,演员演得再好,观众也像吃快餐囫囵吞枣一样,完全没有时间去细细消化。

所以,要调整整个电视剧行业,不光要调整演员的敬业态度,因为这只是整个大链条中的一环,我们的生产环境、播出环境以及整个体制,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只要把体制改善了,演员自然就能慢慢变得越来越敬业,越来越专业。其实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是这样的,要进步都是大家一起进步,导演也进步,演员也进步,编剧也进步,体制更要不断调整和改善。因为我本身也是影视行业的从业人员,所以我在说缺点的同时,也不得不肯定我们的进步,目前我们的影视行业状况,尤其是如今整个华语电影和电视剧的核心都集中到了北京之后,一切都比从前好太多了。

每次我们各地的导演开会的时候,永远都只有两位澳门导演,已经11年了,澳门始终只有这两位导演,但其他几个地方的势头是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的。想当年,拍出了大量琼瑶作品的台湾电影电视人,是非常不得了的,香港也曾经是仅次于好莱坞的世界级大娱乐中心。刘晓庆跟我说过:你看当年香港大导演李翰祥,给我几千块钱就让我演两部电影,而且连睡觉的地方都不给我,就让我睡地上;现在是我们的电影公司出钱,把李翰祥雇来给我们当导演,给我们拍戏,他拿到我们的钱,要表现得非常感激,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不管是影视行业,还是音乐行业,都已经从当年那种港台高高在上、极度歧视大陆从业人员的状态,变成现在大家基本平等的状态了。当然,大家平等就是最好的状态了,千万不要倒过来,变成我们高高在上,港台卑躬屈膝。因为在任何一个行业里,大家都要凭本事说话,不管你来自哪里,只要你有才华和能力,就应该受到尊重,也应该赚到更多的钱,就算是从好莱坞来的人,没有实力也别想来中国骗钱。

我看现如今有一个非常不好的趋势,那就是各地的从业人员维系着彼此平等的合作状态,每个人都拿自己的真才实学和手艺来说话,但是从好莱坞跑来了一堆虾兵蟹将,想来打破我们娱乐产业的和平,从中捞一笔,这是值得大家警惕的。好在现在我们有了一个过去没有的大优势,那就是互联网,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里,有人自称是从好莱坞来的,到我们这里来吹牛,说《教父》是他做的,没有人能验证他说的是真还是假。我的一位制片人就曾经骗过我,说《教父》是他做的,结果我赶上了好时代,我都不用打开电脑去查,我就用手机下载了一个叫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的App(应用程序),这个App里面有全世界的戏的各种资料,你不用吹嘘自己曾经做过什么,你只要说你叫什么名字,输入IMDb,结果就全都出来了,谁也别想再给自己头上戴虚假的帽子。好莱坞里边有各种各样的虾兵蟹将,他们在外面跟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都喜欢把自己吹嘘得天花乱坠,比如他实际上是片场的制片助理或是执行制片,他自我介绍的时候就非得说自己是制片人。所以现在的专业人员,每个人的手机里最好都先配一个IMDb,一旦有从好莱坞来的人,不要被他骗了。

以上说的是电影和电视剧里的配音,还有一种影片,全程都需要配音演员,那就是动画片。但是好莱坞的配音和我们还不太一样,美国的配音演员的素质非常高,而且他们的流程是配音先行,就是先由配音演员照着剧本把台词都演说完毕,然后再按照声音去画动画。所以美国的动画片的导演,不是负责监视画画的导演,而是负责配音的导演,因为配音决定了整个电影的基调、速度、节奏和气氛,而这一切都是由配音导演来把控。配音导演和正常的影视导演又不同,他眼前什么都没有,没有图像,也没有背景,只有那么几个人物造型图,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而整个电影的基调,就需要他在这几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去奠定。

作为一部动画片,图画和声音到底应该先有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画画的人根据什么东西来画?人物的口型、动作的节奏怎么来把握?当然不能靠动画师自己来凭空想象,因为画师毕竟不是表演大师,所以肯定要先有声音,然后再根据声音去配图像。配音导演最难的工作,就是指挥一堆大腕,让他们只根据一个简单的动画造型图,就去配出最恰如其分的声音。而这一点,在我们中国就很难做到了。我们是先由导演自己用嘴说一遍,然后凑合着画出草图,再找大腕来配音。配音的时候,万一这大腕说,他觉得这个地方画得不好,我不想按照剧本来说,那就得由画师再负责来改图。就这么改了说,说了再改,反反复复地耗费了大量的工序,到最后上色,光都打上了,剪接也完成了,还要最后统一再配一遍音。因为按照前面这些工序,不论怎么巧妙地剪接,也剪不出一个完整的版本,因为你配音的时候就是东配一句,西配一句,东改一句,西改一句,所以动画完全剪接完毕之后,再整体配一遍音,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目前国产动画的整个工艺流程都需要改进,生产流程也需要改进,因为美国的动画片,如果放到其他国家去播放,即使换成其他语言,动画片里人物的嘴型也能跟着变,现在梦工厂和迪士尼都已经有了这种技术。早些年还是做不到这么先进的,以前的英文动画片,改成中文的时候,我们得尽量按照英文的口型来配音,所以我们看译制片的时候,总觉得那些配音员讲话有一种“配音腔”。那是因为英文的音节多,俄文的音节更多,换成中文的话根本不用说那么长时间,配音员为了把台词和演员的口型对上,只能拖着声音说。我记得当年大家看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的俄语片的时候,耶夫娜同志一开口说话,观众就快要急死了。当然大家也可以去看梁赞诺夫的那些电影,那些配音演员的功力太高了。英语的语速没有俄语那么快,但是也是非常快的,而且英语里有好多的语气助词,放到中文里根本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词,最终造成了“配音腔”。但现在有了更好的技术,“配音腔”的问题能解决了。如今配音演员的声音进入了之后,画面中人物的口型也就跟着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