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年代 欧洲的残酷扩张 2.额尔金火烧圆明园(第2/3页)

但是这额尔金伯爵世代是伯爵,他一开始老觉得我们是不是有点太欺负人了?尤其他跟英国的公使有点不合,因为那英国公使是一个在中国长大的英国屌丝,就是因为会说中文才当上了大使,额尔金伯爵这种英国世代伯爵,挺看不上这哥们的,他就说,咱们这样的英国绅士,干吗总干这打砸抢的事?那公使就说,你不了解中国,对付中国人就得这样,我从小在中国长大的,中国人都不讲信用,你就听我的吧。

开始额尔金不是很积极,中间有一次,他从上海去武昌,坐船路过长江,经过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的时候,停了一晚上,还差点跑去跟洪秀全聊一聊,因为他就是想看看中国到底什么样。但其实太平天国自己也不太懂,说实在的,太平天国虽然信仰上帝,但他们是一个比愚昧、无知、腐败的清政府更愚昧无知的政府。

反正太平天国也没抓住这个机会。至于额尔金伯爵最后为什么下令,把圆明园给烧了呢?因为清朝政府劫持英国使团,清朝政府说不打了,来通县签约吧,于是公使团就去签约了,结果被僧格林沁全抓了,抓了以后还严刑拷打,打死了十几个人,而且还肢解尸体,搞得比较残酷。

对于西方人来说,每个人都说自己有理,他不记得他在广州怎么把两广总督叶名琛抓到印度去的,他不想这件事儿,他就觉得你抓我使团不行,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我抓你叶名琛是因为我进攻广州,这叶名琛在广州城里不战不和、不降不走,太碍事了,而且我也没抓他,我就跟叶名琛说,你跟我走一趟吧,于是把他带上船弄到印度加尔各答去了。到了印度以后,叶名琛坚持不食敌粟,就是不食敌人的粮食,只吃自己从广州带过去的,不知道是因为广州的东西好吃,印度东西不好吃,还是因为他确实有气节,总之这位号称海上苏武的叶名琛最后绝食而死,他还写了几首诗,但因为这诗写得没什么才华,我就不给大家念了。

每一个人英勇就义之前都写一些诗,曾经我给大家介绍过斯坦福大学历史系主任伊恩·莫里斯教授写的一本书,叫作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为什么西方一直到现在都统治世界》)。

这本书的开篇特有意思,讲的就是钦差大臣叶名琛在伦敦的朴茨茅斯港上岸,女王跟女王的老公一起匍匐在地给叶名琛跪拜。这一幕当然是莫里斯教授想象出来的,他是想通过这个告诉大家,其实中国如果按照宋明的路线继续发展,是有机会实现这一幕的,但最后机会都丧失了。

反正这额尔金伯爵发现,中国人不但劫持使团,还杀他们的外交使节,他彻底被激怒了,而且当时法军已经先进了圆明园,在里面抢了一天了。所以额尔金就说,我得惩罚一下中国,不过我不惩罚中国人民,我就把圆明园烧了吧。

帝国主义,尤其是上层贵族,非常喜欢往自己脸上贴金,他们说,你看中国皇帝杀我使节,但我没有大肆屠杀中国人民,不像后来日本人、俄国人大肆屠杀中国人民,英法联军确实也没有大肆屠杀中国人民,我就是把圆明园给抢了,烧了。

有一些非常非常热爱西方的人说,英法联军把圆明园里的东西拿到西方去,其实是保护了这些珍贵的文物,不然这些东西也得毁在“文化大革命”。我自认为自己还算客观吧,做的好事我就说它是好事,做的坏事我就说它是坏事。我要说的是,火烧圆明园时毁的文物,要比抢走的多得多,因为它拿不走,这圆明园是中国千年的沉淀都在这里。在火烧圆明园之前,国家的国宝全部被拿完,那还要上推到宋钦宗时期的靖康之变。

反正当时英法联军把圆明园洗劫一空,把这些历朝历代留下来的珍贵字画、古玩等,凡是大点的东西,带不走的就砸了,要不然就全都熔成一个大金锭子,揣兜里走了。他们回国的时候路过香港,就已经卖掉了一大批,那时候在香港买这东西的人,也因此发了大财。

圆明园确实被毁得不轻,伟大的作家雨果写过文章痛斥英法联军,那个事当时在西方还是比较轰动的,占领了大帝国的首都,相当于打奥斯曼土耳其的时候,突然把伊斯坦布尔给占领了。

咱们老说西亚病夫奥斯曼土耳其更惨,它5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最后被打成70万平方公里,我们至少还保存了960万,但有一些事我们比西亚病夫更惨,至少人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从来没被占领过,我们这一上来北京就让人给占领了,然后圆明园就被烧了。

反正不管怎么说,额尔金烧了圆明园,但他并没有下令搬走国库。大家想想最后签的《北京条约》,包括战费、英国商人的损失费、被屠杀的使节的损失费,中国一共就赔了几百万两银子,实际上当时中国的国库就在北京,咸丰皇帝带着慈禧跑的时候非常仓皇,也背不走几两银子。

所以咸丰皇帝就一直想不明白,人家把我首都都占领了,怎么没有改朝换代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所有人都百思不得其解。

当时恭亲王留在北京,恭亲王是咸丰的亲弟弟,大弟弟通常都叫恭亲王。中国这个爵位的封法,我觉得也挺有意思的,西方跟东方好像没怎么交流过,但咱们封的这些爵位还是很相似的,西方的爵位翻译成中文是公、侯、伯、子、男,咱们也差不多,皇帝那位比较大的弟弟就是恭亲王,醇亲王肯定是排在恭亲王后面的。包括封王也是,通常秦王、晋王这都是最大的王,单字王,李世民那会儿就是秦王,李定国封晋王,这都是固定的爵位,你要是蜀王和宋王,对不起,你就后边一点。

所以历史上留下了一张恭亲王的著名照片,却没有留下咸丰皇帝的照片,因为英法联军的摄影师进了北京的时候,咸丰皇帝跑到热河去了,而且他后来就病死在热河了,只有尸体回到北京,错过了拍照片。

恭亲王的这张照片就是签订《北京条约》的时候拍的,当时恭亲王摆了一大桌饭菜等待英法使者,英国人先来的,额尔金伯爵坐着八人抬大轿,后边还跟着各位将领,还随身带了一大堆意大利摄影师,对着恭亲王就说,你别动,我给你拍张照片。

当时也没人给恭亲王介绍,说这盒子是照相机,我要给你拍照片,反正他就看见一个盒子的头对着自己,当时恭亲王还以为那是一门炮呢,以为英国人这是要处决自己呢,所以恭亲王的表情是极难看的,脸色极为煞白,这就是清朝的皇亲国戚第一次拍照片的经历。

结果拍完发现没开炮,自己没死,然后说好好好,咱们签约签约,签完约以后,又说咱们吃饭吃饭,英国的贵族很讨厌的,额尔金伯爵说谁跟你吃饭?我堂堂大英帝国的伯爵,我不跟你吃饭,然后就走了。额尔金伯爵走了以后法国人又来了,签完约以后,恭亲王说吃饭吃饭,法国人就吃吃吃。